北京人爱说儿化音
就连不少胡同都保留了“儿”字
初秋的京城,微风徐徐
不妨逛逛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感受地道的京味儿吧
01
鸦儿胡同
不少来北京的外地游客都去过后海,很多人熟悉烟袋斜街。这条街因小店琳琅满目,成为后海必逛的街巷。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烟袋斜街的西端连接着一条十分安静的胡同,名为鸦儿胡同。
鸦儿胡同为东西走向,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起小石碑胡同,西至鼓楼西大街,全长820米。明代属日忠坊,因胡同内有广化寺而称“广化寺街”。清代属正黄旗,因胡同位于后海北河沿而被称作“沿儿胡同”,后谐音作“鸭儿胡同”或“鸦儿胡同”。
鸦儿胡同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鸦儿胡同小学的对面是一座二层西式小楼,这里是鸦儿胡同6号院,作家萧军的故居。据了解,1951年萧军一家搬到了这里。由于房子很小,他将屋角处不到两平方米的储藏室布置成了写作之所。储藏室没有窗户,密不透风,即使在白天写作也必须开灯。虽然条件艰苦,萧军仍自得其乐,将写作室命名为“蜗蜗居”。在这里,他完成了长篇小说《第三代》《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和京剧本《吴越春秋》。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鸦儿胡同(近银锭桥北面)
02
雨儿胡同
雨儿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止东不压桥胡同,南邻蓑衣胡同,北靠帽儿胡同。全长343米,宽5米。明属昭回靖恭坊,称雨笼胡同,清朝属镶黄旗,称雨儿胡同,民国后沿称,之后几度改名,1979年恢复原名。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这里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是达官贵人聚集之地。
雨儿胡同里卧虎藏龙,这里曾经居住过很多知名人士,著名画家齐白石曾经住过雨儿胡同13号,现在为齐白石旧居纪念馆。现在,雨儿胡同15号,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所在地,为这条古老的胡同增加了不少人文气息。
雨儿胡同与北面的帽儿胡同、南面的蓑衣胡同成组出现,也体现着老北京人的幽默感:有了“雨儿”,所以头上需要“帽儿”,身上需要“蓑衣”。于是从北到南,有了帽儿胡同、雨儿胡同、蓑衣胡同。听到这些熟悉的地名与发音,久违的游子自然勾起儿时的回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