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拿雪豹粑粑的姜楠。
在世界屋脊研究野生动物,免不了直面挑战。陡峭的山崖、山谷和岩石山隔开的崎岖山脊是雪豹偏爱的安身之地,在这里安放红外相机,姜楠必须要克服恐高心理。
“没办法,雪豹喜欢这种地方,你要调查它、研究它,只有去这种地方。慢慢克服恐高,意识到某个地方有危险就尽量走慢些,走得多了,也就慢慢适应了。”姜楠说。
姜楠行走在山脊线上。 封面新闻
除了安装红外相机,姜楠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给当地牧民监测员“上课”。
在SEE基金会的支持下,姜楠所在机构和当地社区合作共同建立社区监测队,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和巡护、虫草管理、垃圾管理等各类保护行动,培养当地农牧民成为保护和监测的主体。
牧民监测员正在野外安放红外相机,对雪豹进行监测。
然而,大部分牧民都说藏语,语言障碍成了姜楠面临的一大难题,还因此闹过不少“笑话”。
姜楠记得有次问一位牧民最近有没有拍到野生动物,牧民连忙回应“嗯嗯”。“我以为他听懂了,结果他跑去问别人我在说什么。想要有效传递信息,很多时候需要反复讲解,直到确认对方完全明白了我的意思。”姜楠回忆说。
夜幕时分,一只雪豹慵懒地趴在山脊线上,像是吃饱了在消食,这是雪豹监测员藏多最新记录到的雪豹画面。
雪豹吃饱后在消食。
截至目前,已经有350余名社区监测员加入到监测队伍中。庞大的监测队伍,为雪豹监测和保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
雪豹保护之路虽然艰苦,也给姜楠留下了很多感动瞬间。每次回收红外相机数据,当地牧民监测员都会紧盯电脑屏幕。当看到雪豹时,他们会激动地大叫“sa”(雪豹的藏文名),然后拿出手机对着屏幕拍个不停。
姜楠说,在三江源看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场景,令她久久难忘。
雪豹保护之路任重道远
从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脉到辉煌绚丽的阿尔泰山,从西部边陲的帕米尔高原到东隅的蒙古高原,雪豹迈着矫健的步伐,悠游地甩着蓬松柔软的尾巴,一步步走过巍峨的山峦、青葱的草原、奔腾的河流。
雪豹标志性大尾巴。
雪豹栖息地何其广袤,仅靠单个团队无法覆盖全国雪豹的栖息地和种群。雪豹的保护必须依靠政府、民间、企业和社会化参与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雪豹宝宝。图/Frédéric Larrey
本文照片均已获得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授权。
无论你在城市或荒野,
你都可以支持雪豹保护力量,
帮助雪豹长久地漫步于雪山之巅。
点击,一起守三江水护万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