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栖霞山秋游
南新鸣凰/文并摄影
秋风吹起,南京满城桂花的馥香刚刚飘去,枫叶便开始转红;“春牛首,秋栖霞”,人们游览东郊栖霞山的时期到来了。每当节假日,或单位组织,或全家同行,人们纷纷去栖霞山登高,观赏满山遍野的红枫。栖霞山名胜古迹很多,游人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

透过巨型枫叶雕塑远望栖霞山
2019年前,我和老伴每年秋天都会去栖霞山游玩一次,领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树”的美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已有近三年没有去栖霞山了,但以前去那里赏枫的景情却留下许多的美好回忆!
栖霞山,古称摄山,崛起于长江南岸,山峦重迭,最高的凤翔峰海拔286米,自然风景优美,山上种植的枫树近20种,主要有红枫、香枫、三角枫等,百年以上的枫树有500余株。加上其它各类色叶树种,深秋季节,栖霞山上可供观赏树叶的树木多达50余万株。现在,栖霞山已成为我国五大红叶观赏风景区之一。

漫山红叶
栖霞山景区大门前有一座新建的栖霞寺石牌坊,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栖霞禅寺”几个大字。走进山门便是景区,首先见到的是“明镜湖”。明镜湖中建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联,造型精巧,旁边立有“彩虹明镜”石刻一块。再向前便是“月牙池”,作为佛教信徒放生的地方;迎面是弥勒殿,门墙上方有 “栖霞古寺”四个楷书大字,两边分别书有“六朝胜迹”和“千佛名蓝”,字体古朴庄重。殿内正中塑有弥勒佛像,两边是四大金刚佛。第二进为栖霞寺的最大建筑“毗卢宝殿”,新开光的释迦牟尼佛像金碧辉煌,坐落在莲花垫上,靠近两边墙壁各塑有十个菩萨,面目各异。

新建的栖霞寺石牌坊
毗卢宝殿内外抱柱上有一些名家写的对联,其中书法家林散之于1980年创作的一副最为著名:
佛日重辉,四面青峦惊昨梦
江天无恙,满林红叶灿如花
另一副悬挂于正中抱柱上由书法家吴广鑫撰写的对联也同样精彩:
枫叶如花,掩映六朝古寺
松涛似海,深藏千佛名山
南朝时期居住于建康的名士明僧绍(字承烈,号栖霞)笃信佛教,舍宅为寺,捐出自己的房屋,建立了“栖霞精舍”,这便是现今栖霞古寺最早的建筑。在栖霞寺前左侧的“明征君碑”是明僧绍的第五代世孙明崇俨为纪念其先祖而立。明崇俨是唐高宗李治的宠臣,特向唐高宗求取了这块御碑。碑后硕大的“栖霞”二字为皇帝的御笔,栖霞寺由此名声大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首都建康城内外寺庙很多,后来栖霞寺与同泰寺最为著名。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五次驻跸于栖霞行宫,留有御笔“摄山栖霞寺”匾额,并赞誉栖霞山为“第一金陵明秀山”。

“栖霞”二字为皇帝的御笔

舍利塔
栖霞寺右侧有小门通向“舍利塔”和“千佛石窟”,旁边还有一些明清时代留下的石碑。东侧的石雕舍利塔系南唐年间所建,十分珍贵。舍利塔共五级八面,全部由白石垒筑、雕刻而成。塔基分上下层,雕有海水、龙、凤、鱼、鳖及海石榴等图案。基座之上的呈束腰状,上面的浮雕表现了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佛本生故事”,富有趣味。画面雕刻精细形象,栩栩如生。舍利塔上雕有上仰莲花座,还刻有天王像、普贤菩萨像、文殊菩萨像和类似于敦煌石窟中的“飞天”。第二层以上,各面均凿两个石龛,内有坐佛一尊。
登往栖霞山的最高处凤翔峰有两条山道。一是从寺庙右侧上山,路经千佛岩、畅观亭、乾隆行宫等遗址,直至太虚亭。从太虚亭至山顶,有一段山路很陡,但路程较短。另一条登山道在栖霞寺左侧,路较平坦,两旁有桃花湖、叠浪岩、红叶谷等景点,但路程较长。过去我们先后多次分别从寺庙左右侧上山,登上顶峰后,再从另一侧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