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有待揭开
洞庭湖第四枚大铁枷“浮出水面”




张峥嵘
从泥石中露出一角的第四枚铁枷。
市文保中心工作人员现场察看。
位于岳阳楼景区五坪台的第一枚铁枷。
位于湖滩的第二枚铁枷。
特大干旱后,洞庭湖成了热门话题,而近日岳阳最热门的乃是岳阳楼下千古之谜铁枷重现江湖。传说洞庭湖有五枚铁枷,一直只有三枚得到证实,现在,第四枚浮出水面。
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市民极大兴趣与热切关注,得到了岳阳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日,一场由市文保中心组织,省、市文物保护专家以及热心市民组成的铁枷文物座谈会召开。
铁枷之身世历代众说纷纭
铁枷又名铁械、铁扭、铁佛,为质料坚实、表面呈黑褐色的生铁所铸造,重若7000余斤。两端为燕尾形状,两尾相距1.86米,一端两尾各有小孔,另一端两尾无孔,中间有直径0.28米的大孔。洞庭湖铁枷与南京三枚飞来剪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大小不一。
一直以来,洞庭湖铁枷铸于何年何月、怎么移入湖中、有何用途说法颇多,因无确切文字记载,未能盖棺定论。
翻阅历史文献,据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古人铸铁,如燕尾相向,中有大窍,径尺许,不知何用也?或云以此压胜,辟蛟蜃之患;或以为碇石,疑其太重,非舟人所能举也;或以为植木其内,编以为栅,以御风涛,皆不可知?”对岳阳风土很有研究的范致明,都弄不清楚它的来历和用途,未能为后世留下一个明证。
南宋时,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写道:“岳阳沙上数枚,人以为厌胜铁枷,或认为湖贼王幺(应为杨幺之误)碇石,或云昔人拒江之具。”又据张元忭《巴陵游览记》载:“城外有铁铸方佛五尊,盖晋伐吴,吴人以铁锁横截之,此殆植标系锁之具耳。”你道一,他道二,大都是凭己之见的猜度,不可为实。
如今,经过了几代专家学者的研究结论越来越多,目前有七:稳定岳阳楼楼基、古代官府竖旗杆的铁座、船只泊岸的铁锚、司马炎为消灭东吴时用铁链封锁湖面时两端用来系铁链的铁锁、宋朝钟相杨幺在洞庭湖组织农民起义时铸的阻船墩、镇湖怪等说法。
铁枷之勘测现场惊现第四枚
记载铁枷的最早文字是北宋的《岳阳风土记》:“江岸沙碛中,有冶铁数枚,俗谓铁枷,重千斤。”这至少可以说明铁枷是宋代以前的了。追溯中国铸铁工艺最早在战国时期,至汉代已非常成熟,但重若几千公斤又是水中之物的不多见。
如果说宋代说的数枚有猜测之意,清光绪《巴陵县志》载:“铁械在城西门外水次,制度甚工。凡五,其一较小。”此说数量与大小就非常具体了。由此证明,清代以前原有五个,后来我们所见一直是三个,这也成了寻觅另两个的重要原因。
三个都在湖滩上,一时隐一时见。为了方便游人参观,1980年5月岳阳楼管理人员从湖滩上移了一枚置于岳阳楼景区五坪台。其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阳楼保护规划》中已被列为岳阳楼的附属文物。
为了便于后面的实地研究,还有两枚采取就地保护,一直在“点将台”下的湖滩上。常年被湖水淹没,一般在10月份最上面的一枚露出水面,11月下面的一枚才会露出。今年洞庭湖遇118年以来历史最低水位,这两枚铁枷提前全部显露湖滩,从而引发了很多市民前来一睹为快,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