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清柳江水,滚滚东流去。柳江这片风水宝地,不管岁月如何更替,它悠久的历史,必定积淀了大量的人文和传奇,里雍镇长沙村委中塘讯屯的张家庄园就传承了一份沉甸甸的迷离的传奇故事。
张家庄园即为古民居,当地群众喜欢叫张家老屋。其实,无论从该处建筑的规模档次,还是文化品位,把它称之为庄园更为贴切。由于工作关系,曾几次随同县政协、人大、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到张家庄园采访考察,寻找张家庄园悠久的历史印痕和求解那些扑朔迷离的人文故事,每一次到访都会有一份收获,因此,到塘讯张家庄园观光探寻,还会有下一次再下一次。
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95年),祖籍福建漳州的张赐金到广西柳州考察,寻找风水宝地另行开基肇业。见到距离商埠古镇里雍斜对面上游几华里处有一个地方,地处平坦,光照充足,山清水秀,且船运便利,是建村立寨的理想之地。于是,便回原籍动员族人到此地兴建新居。据当地老人陈述,村屯取名叫塘讯,是因为村庄屹立在柳江河边,躺在床上都可以听到柳江河的声响,水文情况一览无余,而“躺”与“塘”读音相近,觉得“塘讯”比“躺讯”更雅一些,因而取名塘讯。后又不断扩张发展,又分为上塘讯、中塘讯和下塘讯,张家庄园即在中塘讯,一直沿用至今。

张家庄园沿用福建建筑风格,整个庄园占地2000余平方米,呈方形状,有两个门楼,门楼一连三进,两侧有书房、马房,后院是绣花楼。青砖青瓦,墙面光滑平整,飞檐斗拱,雕花门窗,做工精细,美观大方。听村民介绍,建筑材料中的石墩石条是从广东船运过来的,而砖瓦则是就地取材,请当地的工匠烧制,全部都是上等的材料建筑而成,历经两百年的风雨洗刷,仍然保存得完好无损,在柳江古民居中实属罕见。
笔者的高中语文老师张华邦就是塘讯人,据他介绍,张氏到此地落籍到他这一辈(华字辈)已是第八代,谈到张家的历史,张老师如数家珍。他说:先祖张赐金自幼勤奋读书,考取功名,最后官至兵部尚书六部总督。乾隆末年,张赐金告老来中塘讯定居,张家庄园是在嘉庆八年才建成的。新居建成之际,朝廷赐匾“司马第”,大意就是“司马之家”的意思吧。至于塘讯张家的“司马第”是何等官职或职称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后来张赐金的孙子张应琳又考中武举,朝廷赐封五品官文林郎,其妻封五品夫人。
据张老师介绍,张家庄园还得到过清朝名臣李鸿章的题词,是题写在堂屋屏风两边的一副对联,联曰:“书藏出庭乾坤晓,座有微香满室清。”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文革期间害怕惹是生非,遭来不测,张家人便把字迹磨平,现只一个“清”字清晰可见,其余的都已模糊不清了。但有关文史专家认为,李鸿章并未到过广西,更没有到过柳州,至于此联是否清朝名臣李鸿章所题,还是另有其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另外,张家不但出武将也出文官,据说张贞卿当时考中广西省提督学政郭,取新生第一名,连元及第,张家后人保存有一份清朝捷报公文为凭。有关专家考证:这份捷报等同于现在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说明张贞卿在科举应试中确是金榜题名。遗憾的是,张贞卿学子连元及第后的事,张家族谱以及官书均无任何文字记载或传说。
两百多年的风雨轮回,张家庄园已走过了十多代人,前人的辉煌已经不再,但张家庄园古居民已经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点,张家族人也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安居乐业,继续发奋图强走向新的辉煌。
来源:柳州市民政局
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