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晴朗的天气里,呼吸着清甜的空气,看绿树环绕,听树叶摇曳时的“沙沙”声,伸手触摸石柱,赏山水美景……这些,都不是梦境,这里就是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区。
桃源洞 肖守周摄
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永安市,1994年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总占地面积为30.23平方公里,分为桃源洞、鳞隐石林两个分区,是特有的融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桃源洞 陈秀妹摄
桃源洞名字的由来
古时桃源洞一带山上有许多栟榈树,所以历史上又称为栟榈山。
栟榈山走马岩 肖守周摄
栟榈山风景名胜始于何时,没有记载,最早有寺庙的是葛里。据《方志记述》载:唐代即有头陀僧结草访庐居于此,现还保存有头陀墓。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建有栟榈寺,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永安知县郭仁又建栟榈书院以纪念邓肃。明末贡川进士罗明祖作《栟榈山记》,称修竹湾、桃源洞、百丈岩都在栟榈山内,这足以说明葛里片是栟榈山开发最早的地方。而栟榈山作为风景名胜,按历史记载,则是李纲于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来游后称栟榈山为“小武夷”开始。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安砂人陈源湛在官场失意后,来栟榈山游览时,为秀丽景色所陶醉,遂捐建亭台楼阁,命名为桃源洞。
这是对陶渊明直写胸中想象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大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桃源应为刘庆《幽晨录》所记:刘晨、阮肇入天合山遇仙女故事,宋李清照写的“念武陵人远,烟消秦楼”,把桃花源和爱情联系起来;《北词广正谱》载《醉扶归》“有缘千里能相会,刘晨曾入武陵溪”等说,更引人入胜。
时至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览栟榈潭、桃源洞后,才名噪于世。据《延平府志》、《福建通志》、闽书《古今图书集成》和历史地理书《读史方舆纪要》等记载,均把栟榈山风景名胜,与武夷山、鼓山并列齐名。这足以说明了桃源洞在当时已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了。
丹霞奇景“一线天”
桃源洞是闽西著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区,包括桃源洞、葛里、修竹湾、百丈岩、栟榈潭五大景片组成,景区风光以雄、奇、险、秀、幽、奥为特征,景点紧凑,连贯,空间幽奥属静闭式的山水自然美。正如魏源所述:人与山水形态之间的感应关系,是“好奇好险信幽癖,此中况趣谁知之,不深不幽不奥旷,苦极斯乐险斯夷”。这五个景片各具不同特点,这样游山才能达到“一游胜读十年书”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