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是因珠江冲积而成,面积仅0.3平方公里的一座小岛。在宋、元、明、清时期为国内外通商要津。鸦片战争后,咸丰十一年沦为英、法租界。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有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岛上,欧陆风情建筑林立。

《记录老西关》之四十七
晚清,西关女性 一年有几次“抛头露面”的机会,如人日游花地,乞巧日游石门,郑仙诞日游白云等。在这些花团锦簇的日子里,西关小姐以新颖服饰和高雅气质招人瞩目。她们打扮入时,锦心绣口,与同窗好友结伴而行,穿梭于西关,形成一道动人心魄的风景线。

《记录老西关》之三十九
画一幅《云想衣裳花想容》,仿西关清代外销画。根据当时资料所作,表现清代女性芳华的古典拙趣。
广州十三行外销画里的女性形象,不仅有官宦女眷,也有普通手艺人及曲艺女形象,再现了当时西关女性的生活风貌,她们成为了清代中西贸易的参与者,文化的传播者。

《记录老西关》之十二
平安大戏院,位于第十甫路,是广州老字号戏院,至今70多年,见证了无数老广的生活变迁。曾经,在上下九路骑楼下的平安大戏院“睇大戏”,是老广难以磨灭的记忆。

《记录老西关》之四十八
挽面,又称“开面”、“界面”,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容术。以往挽面是新娘的专利,出嫁前挽面娘用棉线将新娘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弯弯的月牙眉。
后来,挽面逐渐变成美容项目,但挽面娘却越来越少,如今,在上下九路街口及骑楼内,仍有多位挽面娘在坚持这项古法美容术。

《记录老西关》之三十二
沙基涌上卖艇仔粥的小艇。正宗艇仔粥,是漂浮于河面的艇仔上制作的,而且是坐在艇仔里面吃,因此得名。
沙基,是原珠江边的沙滩水岸;沙面,是岸边对面的一片河滩(后成英法租界)沙基,因于1926年6月23日发生了沙基惨案而闻名……
想读更多老西关画作及历史介绍,请关注美篇“彦丹”,陈彦丹老师会用他的画笔和文字为你娓娓道来。
关注艺憬缘公众号,跟画友们一起开心画画
本月同画一景画题:新长征路之他山之石——10月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