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台,汉文字文明发祥地的地方,何人所建,无从考证
仓颉造字台位于长安区郭杜街办,在郭杜辖区长安科技园西边的高阳塬上,有一村庄叫长里村,因村东西相距数里而得名。在村北耸立着一座古台,这就是传说中华民族汉文字文明发祥地的地方——仓颉造字台。
青石铺底,夯土成台,高约10米,周长100米,外包一层青砖堆砌而成的方台。南面为一宽8米45度的斜坡,中间是3米多宽的水泥抹面,上书见方2米左右“仓颉造字台”5个隶书体雕塑大字。
仓颉造字台是长里村村民祖辈们口口相传着古老传说的真实见证。现今建成的这座青砖铺成的造字台,是近年来,被“文物爱好者和有识之士”修葺一新的,而曾经的造字台,长埋于现在的青砖之下,不过一培尘土。
“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
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生于陕西省白水县杨武村鸟羽山。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而究竟是何人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而修建了此处的造字台,至今无从考证。
“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在《题三会仓颉造字台》诗中曾咏叹说:“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
唐代诗人岑参在傍晚来到这荒野寺庙的古台,天寒地冻,古老的树木在冷风中悲鸣。三会寺的空阶上只残留着飞鸟的足迹,让人想到仓颉当年造字时的场景。而如今,临风登台瞭望,村落有秩,高楼迭起,繁华尽然,古台上留下了可以穿梭于流年的记忆。
1936年,西安事变前国民党陕西省主席邵力子曾陪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等参观此台,并建议在此建一所仓颉大学,后因故未果。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安市人民政府曾对造字台进行砖砌维修,以做完好保存。我们见到的就是具有36级台阶的“仓颉造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