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史长过美国,为何效率却低于美国?
农业与中国成长史息息相关,自古以来,上至皇孙贵胄,下至黎民百姓,都把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的金科玉律牢记于心,更是知道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
身在种花家,都知道本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傲立在世界顶端的美国,有相关记录的历史只有两百多年,是我国历史长度的二十五分之一。
光看时间长度,我们的农业发展可以有数之不尽的故事与外界分享,过程丰富,可论结果,效率却比美国低很多。
拿脐橙来说,数据显示,我国的脐橙种植面积是全球第一,可是产量却排在第三,显然是不成正比的,这么不合乎常理的现象,追根溯源之后,才发现了很多国内农业的发展问题。
在很多人看来,农业是最容易上手的一门行业,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小伙伴,从小就干农活,对割猪草,插秧等事情都不陌生,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种地这门技术。
但是对城里长大的人来说,农业可能就是比较遥远的行业了,遥远到很多人五谷不分,什么菜叫什么都不知道。
让这些人去种地,可就不单单是“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这样简单的问题了,光靠教是教不会的。
举这个对比的例子,是想阐明一个观点:农业是有门槛的。这个门槛分为四点,第一是时令,第二是物理、工程,第三是化学和生物学,最后是它的产业环境。
前三个,我国的优势还是在的,就是在第四点上,美国开始冲刺。
当一种蔬菜、水果在市场上与人们见面,它势必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成长才能成熟,售卖,那么,把时间节点往回推,什么蔬菜、什么水果,在什么时间栽种是最适合的,确保它能够在固定的时间点丰收,这就叫对时令的把控。
如果,你想在冬天吃到甜甜的脐橙,那需要先把橙树养三年,待橙树成年了,春天开始就对它进行护理,三四月到了谢花期,需要控制满树的花的数量,保证结的果子不会压垮树枝,最后经过三个季节的吸收阳光雨露,才能冬日来临前,进行采摘。
其他的蔬菜、水果同理,要按照合适的播种时令进行播种,错过了时令,如果只是耽误了一两天,那仍可以补救,如果延误的是一两个星期或是一两个月,这一年可能都得喝西北风了。
耽误的这些时间不是时间,是白花花的钱,不及时把种子种到地里去,种子钱都没办法捞回来。而且,别看时令是一个词,但把它扩写一下,可以延伸为数学、几何学和天文学的汇总。
每一个农耕民族,都对时令有着极高的敏感度,都形成了适合自己的算法,我国在这方面算是驾轻就熟。
第二个方面,是农业开始走向省力的节点。利用物理和工程——风车、水车、沟渠等,来保证种植的质量。
当天不下雨时,引用江河湖的水进行灌溉,当降水量过多时,利用沟渠、水车把多余的水疏通到外部,防止菜被泡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