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史长过美国,为何效率却低于美国?
如此这般,达到旱涝保收,一年忙到头,不至于白忙活。看天吃饭是最笨的,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民逐渐摆脱了这层枷锁,但因为古代比较鄙夷“奇技巧淫”,就喜欢踏踏实实,所以省时省力的方法没能得到大力推广,以致于浪费了实现大跨越的几个黄金阶段。像现在,农民农忙时也会用拖拉机、无人机,这一方面的差距,其实只要有钱购置工具,倒也没什么要紧。
第三个方面涉及化学和生物学,与肥料、良种选育等有关。
肥料谁都会用,有些人可能认为倒在地里就完事儿了,没那么多讲究。
但如果了解了国外的操作步骤,你就会觉得自己孤陋寡闻。
国外的情况是,一个人种地不知道怎么施肥,但他们有测量土地营养状况的仪器,哪块地营养好,哪块地营养不好,一测就能够测出来,再针对营养不良的土地对症施肥。国内施肥就不是这样了,哪种肥料用的多,就用哪种。
假设小明、小红、小张是邻居,小明家的是黄土地,小红家的是红土地,小张家的是黑土地,这本身肥沃程度就不一样,小明看小红小张用了什么肥料,自己也跟风用,结果种出来的蔬菜、水果不如邻居家的好,这是不是很正常?
良种选育,我们搞嫁接,我们搞杂交,我们搞转基因,都是抓住了农业转型最后的尾巴,这里不得不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给农业带来的贡献,袁隆平爷爷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不至于错过了农业升级的一个风口。
不过,我们在生物学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无毒无害的生物农药什么时候研究出来,咱们也算是往前走了一大步了。毕竟,很多人都害怕农药残留。
这最后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是对标美国时落后的根本原因。以上总结的经验,包括按照时令种瓜果,学会改良品种,学会捯饬土地,都不是农业最难的地方,最难的是科技、创新。
在我们重农抑商的时候,国外的资本铺天盖地发展起来,随之兴起的是工业。工业给机械化以动力,机械又赋能农业,虽说工业占比仍然更大,但是农业也乘上了“火箭”,飞速进步。
国内的农业在多重压力下,其实是在被推着成长的。年轻人不愿意继承老农人的衣钵,向往大城市,都出去打工了,农村劳动力大幅度缩减,迫使机械登场,帮助农民完成超负荷的工作量。
留在村子里的新农人,又存在一个滑稽现象,不知道怎么种果种蔬,这时候,又需要科技的帮助,需要智慧农业、现代农业,需要使用物联网手段,运用大数据平台,告诉新农人适合栽种什么,达到不浪费每一亩地的目的。
中国农业发展史长于美国,效率却低于美国,这个结论并不是最终的,是可更改的。
而更改的前提,就是借助科技之力,将农业转换为数字农业,实现新时代里,农业的蜕变。
本文由中新云农【悦林】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玩转数字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