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所说的“坏色”是什么?不同颜色的僧服有什么门道?
僧服作为出家人的标识之一,唐代高僧义净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云:“凡是衣服之仪,斯乃出家纲要”,一语道出法衣的重要性。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僧服也在逐渐变迁。
佛陀曾对僧衣的缝制、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在颜色上规定,要用“坏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佛陀教导比丘们从树根、树皮、树汁和花提炼染料,破坏衣色的整齐,以此免除对衣服的贪著。佛在世时,指出了如黄、赤、青、黑、白五大色不许着用。
三衣的起源
佛陀时代的印度,由于天气较为炎热,再加上当时风俗习惯的影响,出家人的衣服十分简单,佛在成道以后的最初五、六年中,根本没有制订戒律的条文,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范,所以也谈不上衣的制度与规定。除了披着的方法及其式样,跟俗人和外道不同以外,并没有限制比丘应该有多少件衣服。
后来,在一年的冬季里,佛与弟子们在人间游行乞化,佛陀看见弟子们得到很多布料,有的戴在头上,有的挂在肩上,有的缠在腰际,看起来既失威仪,而且十分累赘,于是佛陀便计划衣的限制了。
那时,正是印度的隆冬,当天晚上佛陀亲自试验:初夜披一件就够了;中夜觉得冷,于是加上一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一件,也就足够御寒了。因此,佛陀制定比丘不得超过三衣,这就是所谓“三衣”的来源。
由内而外第一衣安陀会,第二衣郁多罗,第三衣僧伽梨。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比丘应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细长条横缝合成,由其所切之条数而分种种。 袈裟是一种颜色,如唐慧苑《音义》(上)说∶“袈裟,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玄应《音义》(卷一五)也说∶“袈裟,此云不正色”。佛制僧衣,不得用印度俗人的白色,又不得用纯青纯黄等正色,称为袈裟,所以说“染色”、“不正色”。僧衣的演变
到佛教传入中国,成为为汉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由于气候上中国异于印度,里面不穿衣服无法抵御寒冷,汉传佛教的僧衣,在印度三衣上,里面多了御寒的小褂,颜色上,佛陀上衣近乎黄绿色,裙子近乎红褐色,佛教部派提倡用红、黄色。
可受到汉地各朝代君王穿黄、大臣着红限制,汉传佛教的僧人只能放弃使用这两种颜色。形制上,袒露肩膀汉人也不能接受。
因此,僧衣在中国汉地逐渐被本土化,特点是:一方面遵从戒律的规定,参照印度传来的僧衣式样;另一方面,又兼顾汉地气候、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还要考虑帝王及政府方面的制约与干涉等因素。
僧衣从颜色到形制都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