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所说的“坏色”是什么?不同颜色的僧服有什么门道?
三国时期以缁色为主
随着,佛教的融入,僧衣在颜色上也逐渐体现了汉地的特色。东汉《牟子理惑论》中记载:“今沙门被赤布,日一食……”,可见当时的僧服是赤色的。到了三国时期,僧衣颜色趋向于缁色,即黑色之中带有一点红色。“缁衣”与“白衣”是僧俗的对称,三国时,由于天下荒乱,人民困苦,多穿白衣,而僧人多穿缁衣,所以缁衣逐渐成为僧人的指称。
唐宋时期以紫袈裟为最尊贵
唐朝,为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统治者常表示褒奖,将袈裟赐予高僧。赐紫从唐武则天开始的,而所赐袈裟的颜色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僧衣的颜色发展。唐宋时代,三品以上的官员的公服为紫色,五品以上则为绯色。所以有赐紫、赐绯一说,袈裟的颜色与官员的等级颜色相对应。皇帝将袈裟赐给高僧大德,从而紫色也进入了僧服的颜色系列中。
明洪武年间僧服色制明确
唐宋以后,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较大。到明朝洪武初年,完善的僧侣服色制已制定完成。当时佛教分禅、讲、教三类。禅,即禅宗。讲,即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即从事丧仪、法事仪式。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
清代以后黄色僧衣沿用至今
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ov/2c810f9fa90b164f.jpg)
当代佛门穿衣经
僧侣的常服颜色,大多为五种颜色:褐、黄、黑、灰、黄绿色。各地各部派深浅不一,没有具体一定的规制。形制上,“海青”或称“大袍”是主要服装之一。
现今“海青”仍被佛门七众在礼佛和比较正规的场合用作外衣。
出家二众在礼佛、诵经、正式集会时穿著,将三衣之一种披在大袍之外。其余五众只可穿大袍,不披袈裟。
僧衣的海青颜色有二:
一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礼佛时所穿;
一为黄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
另外,现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的不同。缅甸佛教徒特别忌穿黑衣,因为在缅甸古代曾有一种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后来严行禁绝。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