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重阳节所思:谁才是“数字时代贫困户”?
所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

拖稿的我这篇文章本来是重阳节那天写的,哈哈哈哈……所谓拖稿,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重阳节那天有篇新闻引起我的注意,说的是我们应该注意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了不便。比如老年人不会使用畅行码、不会用嘀嘀打车、不会点外卖、不会预约挂号什么的……中老年群体已经成为了数字时代的“难民”、“数字贫困户”。
看着“难民”、“数字贫困户”这样的字眼,让我觉得非常凄惨似的。但也不知道老年人和年轻人谁才是现实世界中真正的贫困户。
重阳节过去不到一周,我刚又看到一条上海闵行警方发布的新闻,说是:“上海一八旬老伯被拉进千个“投资理财”群,还充了五百私房钱”。说是:
近日,上海警方至一83岁老伯家进行反诈劝阻工作发现,该老伯手机内有100多个“投资理财”群。老伯自称,最多时被拉进1000个群。民警已对老伯手机及电脑进行清理。
怎么,要用手机干点正事,就成了“难民”,而在骗子那里却是一个“优质客户”?重阳节刚说完要教老年人怎么样用智能手机生活,马上要到“双十一”了,刚刚教会老人的你可能要赶快教老人如何防止电信诈骗,这不仅让我感到时代的荒谬。
在这个问题上,我一向认为,不要苛求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作为社会服务部门,应该多一些针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的辅助措施。难道我没有智能手机我就不能坐飞机、坐公交车了?有票不行?这值得社会进行反思。

往年看到“关于中老年人使用时能手机”的话题,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在2020年,我却有了新的感受。
10月去北京的时候,我发现因为我平时都开车,所以我就不怎么会使用打车软件。没办法只能坐地铁和公交车,就觉得公共交通好方便啊!本来以为交通出行要花很多钱,但最后其实发现并没有。
以前喜欢点外卖,但是居家期间,发现自己做饭又便宜也很美味。
以前觉得只有去健身房锻炼才能减肥,最后发现当志愿者多走走路瘦的更快。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让生活更加方便的数字生活从辅助变成必须吗?其实也不一定。(别看我这么说,居家一结束,立刻觉得点外卖好方便啊!)

重阳节那天,除了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这条新闻引起我的注意之外,还有一条新闻也引起我的关注。说的是《周小川:年轻一代储蓄率下调,有些过度令人担忧》。他说:年轻人存钱少了,好的方面是扩大了内需,但是令人担心的地方是有些年轻人过多的靠借贷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将来是不是好事,也不完全知道。
借贷过多奢侈消费是不是好事不完全知道……是好事的话为什么要搞黑名单制度呢?咋不给朵大红花。而我清楚的记得,当初只用只有通话功能的手机,每个月的话费没那么贵,花现金的疼痛感也远远大于使用手机消费。不知不觉花出去的钱就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