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故事:孔子一生追求君子之德,为何将女儿嫁给罪犯?
公冶长贫而闲居,无以给食。其雀飞鸣其舍,呼之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驮羊,尔食肉,我食肠,当亟取之勿彷徨。”子长如其言,往取食之。及亡羊者迹之,得其角,乃以为偷。讼之鲁君,鲁君不信鸟语,逮系之狱。
孔子素知之,为之白于鲁君,亦不解也。于是叹曰:“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未几,子长在狱舍,雀复飞鸣其上,呼之曰:“公冶长!公冶长!齐人出师侵我疆,沂水上,峄山旁,当亟御之勿彷徨。”子长介狱吏白之鲁君,鲁君亦勿信也。姑如其言,往迹之,则齐师果将及矣。急发兵应敌,遂获大胜。

其二则是出自一本名为《论释》的书中,故事的大意是:公冶长从卫国返回鲁国,走到两国边界处,听见鸟互相招呼往清溪食死人肉。不一会儿,他碰见一位老婆婆在路上哭。公冶长问她因何当道泣哭,老婆婆说:“我儿子前日出门,至今未回来,恐怕已死了,不知他在什么地方。”公冶长说:“我刚才听到鸟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怕是您的儿子吧。”老婆婆去看,果然发现她儿子的尸体。老婆婆报告了村官,村官问老婆婆从哪儿知道的,老婆婆说:“是公冶长说的。”村官说:“公冶长没杀人的话,怎么可能知道?”于是将公冶长逮捕入狱。
狱吏问:“你为什么杀人?”公冶长说:“我懂鸟语,没杀人。”狱吏说:“那试试你,如果真的懂鸟语,就放了你,如果不懂,你就要偿命。”于是将公冶长囚在狱中六十天。后有一天有麻雀停在监狱的栅上,互相唧唧喳喳地叫,公冶长听了面带微笑,狱卒去报告狱吏:“公冶长听了雀语发笑,好象是懂得鸟语。”狱吏问公冶长,听到麻雀讲什么了而发笑?公冶长说:“麻雀唧唧喳喳,说白莲水边有装粮食的车翻了,公牛把角折断,粮食收拾不尽,招呼去吃。”狱吏不信,派人去看,果然如此。公冶长于是被释放。
从上述两个传说中都可以看出,公冶长的获罪入狱,纯属是冤枉,这一点,孔子看得非常清楚,因为,公冶长是他的学生,从学多年,他相信公冶长的为人,在为公冶长奔走喊冤未果的情况下,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直接将女儿嫁给了他。
公冶长之誉

孔子果然没有看错公冶长。公冶长出狱时,鲁国国君因他身怀绝技,欲提拔他入朝为官,但是,被公冶长拒绝了。“(鲁国君主)因释公冶长而厚赐之,欲爵为大夫,辞不受。盖耻因禽语以得禄也,后世遂废其学。”( 《留青日札》 )他耻于自己因能听懂“禽语”而被重用,他追求的是真才实学。
公冶长出狱后,专心治学,追随孔子,教学育人。期间,鲁国君主又多次请他出山,任用为大夫,但都他一一拒绝了。公冶长最终以其人品学问的超群,名列孔门“七十二贤”, 成为当世的著名文士, 深受孔子赏识与时人敬仰。
公冶长去世后,其治学为人,仍为世所敬重。唐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曾追封公冶长为莒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追封其为高密侯,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以“高密侯”从祀孔子。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封先贤公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