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美团发布2019年一季度财报,一季度营收191.7亿元,同比增长70.1%,增速在百亿美元市值以上的互联网上市公司中居首,财报发布后第一个交易日,美团股价大涨4.9%,收报于61港元,市值约合446亿美元。
关于美团财报的整体解读已有不少,本文想聚焦美团外卖业务,并从这一业务来窥见美团的未来。财报显示,推动美团营收强劲增长的两大核心业务是餐饮外卖、到店及酒旅。其中,餐饮外卖实现营收107.1亿元,同比增长51.7%;交易笔数同比增长35.8%达到16.6亿笔。
美团外卖逆势增长
在分析师电话会上,美团CFO陈少晖透露,外卖业务直接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而“二季度和三季度的外卖订单量更大,四季度和一季度相对较少。”有元旦春节长假的一季度,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淡季,就外卖行业而言,人们回老家直接影响饭店生意,外卖订单下降;很多饭店会选择关店,不提供外卖服务;骑手回老家直接影响递送能力,这些因素互相叠加,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一直以来,一季度都是外卖行业的淡季,美团外卖却实现了逆势增长。
我们先来看看直接原因。
美团在春节期间对商家进行了针对性运营,推出了“春节不打烊”活动,通过大数据为商家提供运营策略,鼓励假期营业,抑或春节结束后更早恢复营业,满足消费者在节假日的外卖服务需求,此举让美团外卖有了相对充足的供给。
在消费者端,美团外卖抓住了异地外卖场景,一定程度弥补了一线城市的需求衰减。美团在财报中透露:“我们有相当比例的用户对价格敏感度低,重视餐饮选择和服务质量,春节期间,这些用户在家庭聚会时越来越偏好外卖服务的便利性和广泛餐饮选择。我们在绝大多数低线城市的商家规模和配送网络拥有主导性规模。春节期间,数百万一线城市用户回到低线城市探亲,首选美团外卖。”因此,“非常住地订单大幅增加”,春节交易用户“非常住地订单比例同比增加”。
这反映出用户外卖习惯的“养成”和“下沉”。
外卖是一种饮食习惯,吃辣的人很难不吃辣,习惯外卖的人同样如此,用户多年来养成的外卖习惯,不会因为他们位置的改变而消失,以我本人为例,说是“走到哪里都叫外卖”也毫不夸张,有时候出国在外都有拿起手机订外卖的冲动。下沉则是随着春运人口迁徙,一二线城市用户将外卖习惯带到低线城市,贡献订单的同时,带动更多身边用户成为外卖用户。
不过,这些还不是充分理由,如果是因为用户有“异地外卖”的习惯,或者外卖习惯的“下沉”,那么所有外卖平台都将受益,但事实上,在一季度“淡季”逆势增长的,却只有美团外卖,真正让美团外卖实现逆势增长的原因,应该是王兴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中说到了一个概念:结构。
逆势增长的真相
在回答高盛分析师Ronald Keung提问时,王兴表示:
“公司本季度的表现证明了我们在用户基数,商户数量和递送网络方面的优势,强大的递送网络为公司在春节期间的业务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公司在中国各线城市的外卖服务中都处于领先地位,美团保持着规模和结构优势,公司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这些优势。”
规模和结构优势,是美团外卖逆势增长的真相。
规模优势很容易理解,美团一直自比亚马逊,采取战略亏损实现扩张优先,用利润换取各个业务的规模最大化,甚至领导地位,再将未来现金流最大化,从DCCI和Trustdata数据来看,美团外卖已具有领先优势,初具规模效应,换来更高的运营效率和更低的运营成本,餐饮外卖一季度毛利15亿元,同比增长187.9%,毛利率由7.6%上升至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