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只是助力,命运终靠自己
为什么同样曾为资本宠儿,也同被资本抛弃,壹米滴答和安能却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结局?
首先,在资金使用方面,一家公司的发展不仅要会融钱,更要会花钱。安能的每一次融资,大部分是花在了招商、分拨、车辆以及系统运营方面。反观壹米滴答,由于起网模式的原因,在最该投入资金做深度运营的时候,却把大部分钱用到了收购老股东和省区的股权上面,让一批人先拿钱离场了。
其次,在管理团队方面,尽管安能的管理层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安能管理层的团结也是众所周知的,这或许就是一个公司的文化传承,在公司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能够抱成团,并且展开各种方式自救。王拥军曾说过,在安能最困难的时候,管理层和头部网点拿出了5个亿给到公司,大部分管理层都曾自己掏钱给员工发工资;而对于壹米滴答来说,管理团队的不稳定也造就了内部派系丛生的问题,从黄偲海到刘冬,从孟豹到陆国荣,每一个都是能力非常强,在外能独立撑起一个网络的人物,然而在壹米却待不长,可以说,管理层的不团结不稳定是造成壹米无法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

再次,在业务发展方面,安能是在快运业务实现盈利之后才跨入的快递领域,就算后续没有融资,快运业务的盈利也能维持自身基本运营的稳定,也是安能走出困境最大的底气与支柱;而壹米滴答在自身快运业务还在大规模烧钱阶段,冒然然用新融到的钱去收购一个同样在亏钱的快递业务,资金压力进一步放大,当外部的资金无法持续注入后,在自己还不能造血的情况下,两个本就亏钱的业务迅速将公司拖入了死胡同。
最后,我们去年在写双十一各家战报时曾说过,假如后续如果没有资金的继续汇入,壹米滴答或许会重新走上安能的老路,不得不断臂求生。然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与安能不同的是,壹米没有选择断臂求生,而是将自身完完整整地送给了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这或许从两家公司的股东背景找一下原因,从前面的融资历程表我们可以看出,安能每次融资的的投资机构相对单一,股东构成比较简单,且大部分都是一些世界顶尖资本,用行话来说叫聪明的钱,具有一定战略眼光与容忍度,管理层团队也有一定话语权,在做重大决策时,相对能达成一致意见,所以在做战略转型时能够快速决策快速落地;
而壹米滴答每轮的融资机构复杂,背后股东构成太多,需要说服的人也很多,管理层在资本面前话语权不够,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杨兴运并不愿意收购优速快递,而最终依然在资本的撮合下完成收购的原因。这就导致了壹米每一次战略抉择的时候沟通成本太大,所以壹米同样也很难做到割舍某一部分业务的选择,只能通过被收购的方式,让资本先上岸。

正是以上种种原因,让重走了安能老路的壹米滴答,终究没能像安能一样爬坡过坎。虽然壹米走上了被收购的道路,但是无论安能还是壹米,都是快运行业的佼佼者,也都曾创造过属于自己的辉煌。此次汇森与壹米的整合,无论对汇森还是壹米来说,都是好事情,对于汇森来说,加速了自身网络拓展的步伐,一下就从第二梯队迈向第一梯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而对壹米来说,保持自身品牌的独立运营,获得了充足的现金加持,起码避免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被淘汰的命运。
当然,还有一个获利者,那就是汇森背后的极兔,补足了因为快速发展而愈加突出的基建短板,让自身在与通达系的竞争中地位更加稳固,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妙棋。而此次汇森与极兔的整合也将预示着,在安能递交上市招股书后,快运的竞争已经到了头部整合的阶段,一些没有利润没有资金实力的公司,将会率先被淘汰。
而整个快运行业,或许又一次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