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依赖国家专卖制度。这一制度的任何实质变化或废除,都将对我们的业务运营产生实质的不利影响。”中烟国际在这份拟上市文件中说。
同样在这份文件中,中烟国际披露了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针对烟草行业的一些研究数据,其中,中国高达3.06亿的烟民总量,印证了杨功焕的判断,以14亿人口计,意味着每100名国人中,就有近22个是烟民;2017年,中烟总公司在内地完成了4738万箱的销量,占全球烟草销量的44%,以税法规定的每标准箱50000支香烟计,这意味着,平均每名烟民每天的香烟吸食数量,就高达21根。
一份由河南省卫生计生委牵头、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实施的“2017年河南省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显示,河南省的15岁以上男性群体中,烟民的数量高达46.06%;而在不吸烟的人群中,则有高达57.92%的人群,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不得不“被吸烟”,其中,网吧、酒吧、夜总会的“被吸烟”率,更是高达80%以上。该调查结果还显示,这些烟民的日均香烟吸食量为13.98支,每月用于购买机制卷烟的开销为203.69元。
在一些城市,烟草业还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在“芙蓉王”的生产地湖南省常德市,湖南中烟工业公司常德卷烟厂二车间副主任黄鹏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仅一个“芙蓉王”系列卷烟,2018年的预计总完成生产计划就高达157万箱,完成工业生产总值530亿元。
在云南,烟草业更是第一大产业。第一财经1℃记者发现,云南省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一份2017年云南企业100强榜单中,营业收入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均为烟草公司。其中,排名第一的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省公司,营业收入高达1099.29亿元,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营业收入,则分别为904.28亿元和889.76亿元。
蜂拥而至与市场冷遇
大多数人会震惊于烟草行业“万亿利税”这样令人咋舌的数字,但有一些人则在琢磨支撑这些数据的3亿烟民背后潜在的市场。易侧位就属于后者。
易侧位的家人在接受第一财经1℃记者采访时说,早在1990年,易侧位就开始研制“戒烟”产品。3年后,他最终研发出一种主要由怀菊花、车前草、薄荷叶、金银花、银杏叶、甘草等中草药构成的不点火香烟形“戒烟”产品,并为此申请了专利,将之命名为“易星”。
1995年,易侧位成立了由其本人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天声科技公司,并以保健用品形式取得了河南省卫生厅的健字号批准文号,随后,开始在全国一些城市通过招商加盟等形式,招募合作伙伴。
几乎同一时期,商丘福源集团董事长林振衡也盯上了3亿烟民背后的巨大商机,开始组织研发“戒烟”产品,并于2003年研发出一种名为“天工香草”的保健用品。
同样在2003年,杭州商人王星考察发现,虽然当时中国的戒烟市场中各种“戒烟”产品样式繁多,但戒烟成功率却不到1%。据媒体报道,最终王星和他的创业伙伴投入近5千万资金,研发出另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的“戒烟”产品,并为之命名“汉草清肺戒烟灵”。
不过,让这些创业者意外的是,看起来很美好的戒烟市场,似乎并未呈现出之前预想的乐观情况。
以1℃记者拿到的一份被告人为易涛的一审判决书为例,即便已经成立20多年,天声科技的年销售金额也从未突破1000万元,这与中国烟草业的红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当年曾经名声大噪的“汉草”,也早已从市场上销声匿迹。
为什么会这样?
其中一个原因是,业内人士对上述这些产品的戒烟机理,存有争议。在河南省疾控中心控烟办主任王卫峰看来,无论是“易星”、“天工香草”,还是“汉草”,都属于“闻”的“戒烟产品”,这些产品的特点是,大多加入了中草药成分,一般制成卷烟形状存放于“烟盒”,使用时,如吸食香烟般,或点燃或不点燃,将中药气味吸入肺部,再慢慢吐出来,让气管和肺部充分吸收。为了便于推广,这些产品大多向当地卫生部门申请保健品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