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校门vs1950年代的校门
1998年华山路拓宽,构成校门一部分的校园桥(虽然河早已干涸,桥仅剩了栏杆和桥头灯),也只好割舍。学校重置了两座象征性的汉白玉桥头灯柱,尚可依稀追寻几十年来的建筑踪迹。校门外的地坪,花岗岩代替了泥砖和混凝土。
2020年12月15日建校125周年之际,交大校园围墙启动改造,华山路校门及周边环境景观都进行了提升。改造方案充分尊重了校门原有的外观、尺度与细节,优化场地的功能与流线。
项目还对校门内侧南北两个花园进行了精心打造,梳理园路,打通视廊,配置植物,增添设施,形成两个开放共享的校园入口区域的景观和记忆空间。
改造提升后的华山路校门
建筑故事
交大徐汇校园自最初选址在中国近代科学思想最早的启蒙者——徐光启生活过的地方,百多年间,从未迁址,这在近现代中国大学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
执信西斋前的饮水思源碑
交大学子们耳熟能详的执信西斋,建于1931年,在当时可谓设施最全、最先进的宿舍了。在那个电话还未普及、找人要靠弄堂喇叭喊的年代,这里就具备了打直线电话的条件,还可以洗到热水澡。备受尊敬的“中国航天之父”、交大1934届校友钱学森曾在此居住。
校园整体风貌
建筑打卡点
华山路校门
从1896年的南洋公学到今日交大,徐汇校园的华山路校门见证了交大的发展,凝固了时光的印记。
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成开馆。这座科学家纪念馆,收藏保存着61000余件钱学森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布置陈列了3000余平方米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