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南昌长沙应规避人才资金流失
南昌和长沙的南向“伸展运动”,均为两地十四五规划的重头戏。南昌十四五规划提出,主动融入大湾区交通网络建设,优化同粤港澳地区通道对接。积极对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共享体系。瞄准大湾区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在南昌积极布局产业承接基地和配套体系建设。
长沙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动,紧密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资源、创新资源、人才资源转移优先选择地。从两地的规划来看,南昌是“整装待发”,长沙是“志在必得”。不过,在对接大湾区的过程中,两地也有需要共同防范的未然。
大湾区虹吸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优秀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是常态。在对接过程中,南昌和长沙必须结合自身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合理区分“正负外部性”并采取合适对策。数据显示,2020年南昌、长沙常住人口分别为625.50万人、1004.79万人,相比2010年分别增加121.24万人、300.70万人,年均分别增长2.18%、3.62%。长沙人才聚集能力尚可,南昌尤其要小心。
虽说南昌和长沙的内/外资主要来源均为大湾区,而且总体而言,两地技术科研水平相对落后,但在对接过程中,两地应合理规避资金和技术流失风险,争取让大湾区资本流进来、产业移过来。这对于两地主政者是不小的考验。
除了南昌和长沙的自身竞争,中部区域的合肥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相比前两者,合肥有更好的区位优势,东接长三角,南向大湾区,最近两年合肥迅猛发展,这跟其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密不可分。此外,郑州、武汉和太原相对来说,离大湾区相对较远,不太会影响到湘赣两地。
早在2019年,《南昌市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方案》就已出炉,过去两年进展缓慢。赣深高铁还有两个月就要通车了,对于南昌来说,直通大湾区的高铁才是真正的“神龙”——高速通道也许会给南昌深度对接大湾区带来质的飞跃。南昌跑起来了,湘赣争竞融入大湾区的比赛才刚开始。
参考资料:
政经周刊“对接大湾区”.南昌日报
广东七市与江西南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方日报
长沙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对策分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南昌市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经济界
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深度合作,长沙开启新征程.深圳特区报
湖南“三高四新”战略暨中国(湖南)自贸区推介会在深举行.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