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转型不易
面对内忧外患,哈药股份的内部机制开始转向市场化,2020年的一大动作是精减人员。
哈药股份的“三项制度”改革与《员工关系调整方案》已于2020年制定完成,预计涉及到劳动关系调整费用的人员合计约为4623人。其中,内部退养397人,工伤人员97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人员3205人,对上述已确定“清退”的3699人共支付补偿费用4.79亿元;另有924人预计于2021年“清退”,预计需承担补偿费用约1.1亿元。
“这跟裁员是不一样的,我们是按照员工自愿、双方协商一致的原则做一些调整,建立人才市场化聘用、不胜任人员退出的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前述哈药股份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强调。
哈药股份称,2020年开展了公司全员岗位竞聘,对未竞聘成功且不再参与企业未来经营的人员提供内部退养、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等多种方式调整劳动关系。
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哈药此举并不意外。作为东北老牌国企,哈药的衰颓更多源于内部因素:人员结构老化、产品结构老化、营销模式过时、与市场变化脱节严重。
“哈药有上千个品种在产在销,不少产品因各种原因主动或被动停产,各个厂之间组织体系复杂,造成冗员很多,质量管控和成本核算都比较混乱。销售人员流失也比较严重,过度依赖渠道,管不住终端。”1月29日,一位接近哈药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近几年来,因外购化工原料、中间体或原料药经常断供或涨价,哈药股份的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呋喃唑酮栓、注射用赖氨匹林等不少制剂品种都曾停产;而在环保高压下,青霉素工业钾盐、6-APA和7-ACA等自产原料药也被迫限产或停产。

“哈药模式”曾经闻名于业内外。手握1800余个药品批文、70多个保健品批文的哈药,曾通过“大面积广告轰炸 明星代言”的模式,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普药时代创造过辉煌。但随着普药和OTC的黄金时代结束,重金砸入广告的“哈药模式”也逐渐失灵。哈药和很多老牌企业一样,面临着转型的阵痛。
近几年来,从二次混改到换帅,哈药在逐渐往市场化方向转型。
2019年3月,哈药股份挖来具有跨国药企和产业投资双重背景的徐海瑛出任总经理,以此开始了市场化管理团队的搭建。徐海瑛曾是诺华集团中国区总裁,还先后担任过国投创新投资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招商局集团健康产业投资公司总经理。
徐海瑛之后,肖强、王鹏浩、王海盛、梁里等人陆续进入哈药股份的核心管理团队,他们大多有海外留学背景,兼具跨国药企和本土药企的工作经验。
2019年9月,哈药集团完成第二轮混改,中信资本以38.25%的持股比例与哈尔滨市国资委平分秋色,中信资本CEO张懿宸坐上了哈药集团董事长之位。
随着哈药集团由国有控股变为国有参股企业,哈药股份亦从原来的由哈尔滨国资委控制变成了无实际控制人。
2021年1月8日,哈药股份完成董事会换届,张懿宸接替张镇平出任哈药股份董事长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