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钻研医术的医生和医院才会得到尊重。
作者:西北哽
2011年的北京西直门外,各路资本都在打探着同一个消息:
“怎么买医院?”
西直门的西南角是原国家卫生部的办公地,那段时间人来人往煞是热闹。自从2010年12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以后,热钱开始蠢蠢欲动。
自从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医疗会是一门“好生意”。残留在资本印象里的是2005年之前的中国医疗环境:公立医院“吃饭靠自己”;过度市场化;科室搞承包、医生搞经营;药厂、医院、医生都获得了利益,唯独人民群众看病的负担越来越重。

(医院,曾经就是赚钱的代名词)
肇始于1997年的那场被原国研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斥为“基本上不成功”的医疗卫生改革,称得上是中国医疗界第一轮资本狂欢,其中诞生的“莆田系”,直到现在都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医疗环境。
2011年,眼看着医疗界第二轮狂欢的机会又要来了,各路热钱又怎么会不躁动?
1 “水比较深”
2009年的新一轮医改启动没几年,决策者就意识到了阻力。
2012年3月3日,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在两会上面对中外媒体表示:“政府对公立医疗改革、破除以药补医下了很大的决心,但目前看来,水比较深。”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陈竺接受记者采访)
“以药补医”四个字远非字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服务的价格通常是被低估的。在中国医疗体系中,药品价格几乎成了承载医疗服务价值的唯一手段,要是医生不给开药就收诊金,恐怕会被认为是骗子。
各路资本当年看中医疗行业,正是为了从药品和耗材销售中攫取利益。毕竟,想要靠诊疗能力来收回投资,难上加难。
资本能够收购医院,却很难收买来患者的心。医疗的核心,始终是医生的医疗服务。
纵观全球各国的医疗体系,“看病难的不贵、看病贵的不难”是常态:英国NHS的公费医疗体系,拔个牙动辄排队几个月;美国的私营医疗体制成就了世界上最贵的医疗服务网,但一般来说随到随治。
中国竟然同时出现“看病难”和“看病贵”两种现象,这是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和价值体系长期扭曲的结果。
主管部门试图解决这一扭曲。2011年6月28日,原卫生部官网上挂出了一则并不引人注意的消息:《关于开展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试点工作的通知》。
这份通知和“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一脉相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资本可以投资医院,有能力的医生也可以自建诊所,大家共同把医疗服务供给搞上去,中国的医改才有希望。
当时还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朱岩注意到了这份通知,他脑海中勾画出了一幅不同于以往诊所的图景。
中国过去经历了较长的计划经济年代,但个体行医的传统一直就没有彻底磨灭。
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个体诊所要按规划审批,能批下证来很不容易。很多地方的个体诊所都属于“黑诊所”性质,不仅没有经过注册许可,从业人员也绝大部分不是执业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