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都穿得起名牌鞋!”
像是一句口号,但更多的是莆田人对自己的调侃。
福建莆田,你在地图上不仔细找都难找得到的城市,却早已因为“莆田系医院”、“莆田高仿鞋”如雷贯耳。
从默默无闻的代工厂到大量产出仿冒名牌的运动鞋,莆田一度被戏称为“假鞋之都”。
市面上1000元、2000元以上的大牌运动鞋,在莆田仅花四五百、三四百就能买到仿真度极高的高仿鞋。
尽管受到打压不断,莆田假鞋产业却在工商查处和媒体曝光的夹缝中求得生机。
在全国县城乡镇的步行街,在城市星罗密布的高楼大厦里,莆田假鞋就渗透其中,藏在不少人的脚上,日行千里。
01
莆田制鞋业发家史
民间古谚有云:“沉七洲,浮莆田”。
古时莆田由几块沙洲组成,当地居民与潮汐搏斗,向海要田,把几块沙洲围成陆地。
可能正因为如此,莆田人骨子里就融入了一股“拼劲”。
与台湾一衣带水的莆田,占据福州和泉州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然而,在以农业为主的旧社会,如此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并未给莆田人带来繁荣兴盛。相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丘陵地形,使得人多地少。
莆田人想要生存下去,乃至出人头地,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学而优则仕”,要么下海经商。
多数莆田人背井离乡去异地求谋生计,慢慢也就养成闯荡天下的习俗,其足迹遍布海内外。随着资本积累,莆商开始形成有规模的商帮,活跃在各省,经营着从修鞋到钱庄诸种行业。
民国时期,莆田县大路街成了鞋铺的集中地,其中不乏几十年的老字号。30多家鞋铺在街道两旁聚集,南来北往的鞋贩子在大路街批发零售,好不热闹。良好的制鞋产业与成鞋贸易底子是后来莆田现代鞋业腾飞的坚实基础。
新中国建政后,莆田鞋业很长一段时间未有大起色,小作坊是主要的产业形态,仍停留在自娱自乐的模式。
此时,海峡的另一端,台湾正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一跃而起,成为欧洲、美国、日本鞋企的主要代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