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代裹挟着历史车轮缓缓前行,时间转到80年代。台湾的人工成本价格以每年12%的速度急剧攀升。1980年台湾省的平均工资为1.1美元/小时,到1985年台湾的平均工资提高至1.7美元/小时,明显高出中国大陆等地。
至此,属于台湾制造业的黄金年代宣告终结,早年兴起的诸多代工厂为了让自己能够生存下去,急需找到产业承接地。
与台湾隔海相望,生产成本极低,且正处于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热潮时期的莆田,被一眼相中。
在一众利好的加持下,莆田开始大量承接海外各大鞋企的贴牌代工订单;创立全新品牌达芙妮;引入运动鞋生产流水线,阿迪达斯、耐克、彪马等国际运动大牌的订单如雪花般涌向莆田。
工厂挟名牌之势,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1990年,莆田制鞋业产能达到了5000万双,总产值约6.8亿元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6.7%。
这一刻,莆田正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成鞋生产基地。
02
“假鞋之都”诞生
毫无疑问,代工厂的陆续落地,为莆田当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制鞋产业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技术。
然而一双质量合格的鞋子,在上到货架之前得经历三个大模块,设计、生产、经销。具体到利润分食,有四方力量参与——品牌方、代工厂、零售商和政府税务部门。
莆田的制鞋工厂便处于其中利润最微薄的代工环节。那时,代工一双成鞋,工厂所得毛利润不过2%;卖出千元的高价鞋,分给代工厂只有二三十元,仅够糊口。
在活多钱少的不平衡心境刺激下,精明敢拼的莆田人,打起了隐秘在流水线下的主意。
一般而言,品牌方为了防止生产中出现残次品,导致产量不够的情况,通常给工厂的订单量会超出实际所需。比如预计生产10万双,给到工厂是12万双的订单。等工厂生产的产品经过检验,达到品牌方所需的订单量后,剩下的尾单部分大多会留在工厂。
稍有头脑的厂商都能发现其中的漏洞,于是莆田鞋商通过打折出售的方式,把尾单货根据残次程度不同,以5-7折出售。
低价出售的国际大牌运动鞋,精确锚定想买名牌炫耀,但手头又不太宽裕的人群。这些尾单货,投放到市场后立马被扫空。好卖不说,所得利润远超代工拿的丁点辛苦钱。
巨大利益的驱使着莆田鞋商靠在代工厂积攒下来的手艺,购买二手设备,在自家屋子里偷偷的开起仿制国际名牌运动鞋的手工作坊。每逢各大品牌新款上市,他们还会贿赂代工厂的员工,第一时间拿到品牌样鞋或者设计图纸,连夜开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