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乳企大多在当地深耕多年,在品牌影响力和渠道铺设上都有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优势可能会逐渐成为劣势。蒙牛和伊利财大气粗,通过广告可以快速打造影响力,而通过对大型商超的覆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渠道不足,加之“每日鲜语”、“牧场清晨”等标志性产品的问世,进一步蚕食地方乳企市场份额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海外布局:抢奶源、铺渠道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过后,蒙牛、伊利也低迷了一段时间,同时开始将奶源地目光望向海外。
在投资标的数量方面,伊利处于领先,近些年收购、建厂共16家,蒙牛则仅7家。但从标的种类可以看出,伊利涉足贸易、物流领域,甚至还在东南亚建立了以投资为目的的公司,蒙牛则更专注工厂、技术。
从地理分布来看,大洋洲是蒙牛、伊利的主要海外投资阵地。蒙牛先后收购新西兰雅士利、澳洲贝拉米;伊利则收购新西兰Westland、Oceania Diary。究其原因,或许是是因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远离大陆污染、疫病少,地广人稀的环境为畜牧放养提供了条件。加上澳新政府对畜牧业的重视、当地机械化程度较高,两国的奶源一直都保持着很高的水准。
然而,对于蒙牛、伊利来说,买了公司收了地,只是在海外市场的起点。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仍要考虑三个风险:一是2020年中澳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二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海关税务、汇兑损益均不稳定;三是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冷链、物流体系,进口业务并非人为可控。
总结
蒙牛、伊利两巨头在二十一世纪的腾飞,是我国乳制品需求在千禧年后持续增长的缩影。
目前我国牧场的奶牛平均存栏量尚可,但单产量远远低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如何加强研发、培育单产量更高的泌乳牛品种将成为提高牛奶产出效率、质量的关键。
而如蒙牛、伊利这样的龙头企业,也理应肩负起带头作用,在实现企业价值的同时为国内畜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