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旧城区及周围,河道纵横,京杭运河穿城而过,整个无锡境内的大小河流,形成一张棋盘形的水网。有些河道中断后形成河浜,但仍可与主河道通航,进浜的船只便停泊在浜底。由于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这些小河浜往往成为某种行业的生产地或集散地。还有些浜底因周围居民少,空旷荒地多。在无锡民族工业起步年代,需要大批劳动力,失地的苏北农民驾起小船合家迁来无锡,到无锡后寻一个浜底将船泊在岸边。他们最初以拾垃圾和做搬运工人或人力车工人为生,妇女则帮人家洗衣、倒马桶打零工。一旦儿女们在工厂找到工作,站稳了脚跟,便离船上岸搭起简陋的草房安顿下来。旧无锡遗存下来的居民密度高的棚户区,大多集中在以浜命名的地区。
民国年间无锡有很多以浜为地名的地方。经过近年来大规模的旧城区改造,绝大多数的浜已填没,不少连地名也消失了。
无锡城内旧有九条箭河,800年前元代时,除三箭河、六箭河还与直河联通可通航外,其他都已淤塞成为断头浜。现在解放南路的“置煤浜新村”,便是原来的二箭河填塞后的小浜。曾有姓朱的卖煤人将此作为堆煤处,最早叫“朱卖煤浜”,后来又讹传为“朱妈妈浜”,最后改名为置煤浜。
田基浜是七箭河残留下来的断头浜,上世纪80年代填没后,已建起了新村。
东门外的周山浜(又叫“周三浜”),早在清末建造沪宁铁路时便已填塞,只留下地名沿用至今。
龙船浜是原延寿司殿沉放龙船的河浜,它和长庆路附近的后菩提浜、西菩提浜、东菩提浜,都是苏北居民的棚户区。菩提浜附近原有一座菩提庵,地名由此而来。
周山浜铁路道口附近原来还有一条祝家浜。
南区的灰场浜、炒米浜到民国年间,已分割成几块小鱼塘,早年还培育一些小鱼苗。灰场浜和炒米浜是南区的棚户区。灰场浜曾是经营砻糠灰、草木灰的堆放处,所以叫做“灰场浜”。“炒米浜”的住户中有多户居民从事“爆炒米”和做炒米球、炒米糕的生意,无锡做炒米成品的小商贩都到炒米浜进货。
南河浜坐落在跨塘桥以西,南河浜菜场是南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菜场。
蜻蜓浜在南门水弄堂清名桥附近,原名“丁姓浜弄”。这条小浜底包围在居民区内,填没前常有船只停靠,浜水污浊,蚊虫孳生。每到夏秋雷雨前,气压骤降,小浜周围上空,真有成千上万只红蜻蜓飞舞,很是壮观。附近居民索性将“丁姓浜”改成“蜻蜓浜”。
南下塘附近原来还有一条“萝葡浜”,是每年红萝葡上市时的集散地。
南门黄泥桥附近有条蒋尤氏浜,这里有一户人家专门在每年农历腊月饲养一窝小狗,到农历二月初八前夕,挑选一条最肥硕的小狗,作为张元庵张大帝生日神筵上的“冻狗肉”。
西门地区丁绛(土夅)里附近有锡丰浜、前龙船浜、后龙船浜以及南李家浜、北李家浜和李家浜底,这里也是无锡有名的棚户区,居民大多是米厂工人、堆栈搬运工人和丝厂的女工。
盛岸里是无锡有名的腐乳生产地,这里的浜便叫“腐乳浜”。还有一条叫田禾浜的,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夏、秋季节经常发生雷击伤人的事件,所以田禾浜又叫“天打浜”。
蠡桥附近有条老鸦浜,这里聚居着饲养鱼鹰捕鱼的渔民,无锡人称鱼鹰叫“水老鸦”,因此便叫做“老鸦浜”。
明代宣德年间巡抚周忱在西门外建西仓,是无锡存放官粮的第一大仓。清康熙年间共有廒间440间,虽经咸丰十年战乱焚毁,到同治七年复建,仍有276间廒间。紧靠西仓的西仓浜,便是停靠粮船的地方,到现在还留存“西仓浜”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