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程院、CIMMYT 等联合举办五届“黄河论坛”
2020年以来,在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以及河南农业大学校党委的具体指导下,本学科制定了创建一流学科的规划、行动方案以及路线图。到2025年底,学科综合排名进入ESI前1‰,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全国作物学学科评估位次明显提升。到2030年底,学科综合排名保持ESI前1‰并稳步提升,学科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底,成为高质量世界一流作物学科。为实现上述目标,学科围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5大方面,锻长板、补弱项、高标准、严要求、精准发力,制定并实施八大工程和十七个项目,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
根据“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近期发布的信息,在被评比的25所大学的作物学学科中,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位居第6,较2020年的排名提高2个位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郭天财教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受邀现场观礼“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吴刘记教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李玉玲教授入选河南省中原学者,殷冬梅教授入选河南省优秀专家。在思想政治建设和优秀人才培养方面,学科“弘农文化育人工程”荣获全省高校学生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硕士毕业生王灵光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博士生吕伟增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和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大学生魏成雨获评全省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优秀大学生,其先进事迹受到《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大学生朱洁薇获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决赛银奖。在科学研究方面,殷冬梅教授主持的“花生高产优质遗传基础解析与新品种研制及应用”项目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王道文研究员与合作团队构建了黑麦基因组精细物理图谱,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汤继华、康国章、吴刘记、陈峰、王桂凤、姬祥、王道文等团队解析了小麦玉米多种农艺性状的分子基础,研究论文发表于Trends in Plant Science、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植物生物学主流刊物。在社会服务方面,2020-2021期间审定小麦玉米新品种12个,新品种成果转化费用累计1700余万元,殷贵鸿团队培育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豫农908”百亩方实打验收平均亩产达到1517.4斤。在国际合作方面,CIMMYT-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科学家Xiong Wei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小麦产量改良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植物生物学主流期刊Nature Plants。上述例证表明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学科全体成员正以昂扬奋发的斗志、敢于争先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干劲迈向一流学科。

毕业生王灵光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育成豫单9953、豫单132、豫单888等一批籽粒脱水快、高产的宜机收突破性玉米新品种

玉米新品种“豫单9953”实打验收现场测产
Q2.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将来会瞄准何种领域、担负何种任务?对国家、区域、河南或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哪些重大意义和作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定海神针”,也是大国博弈的制胜筹码和竞争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但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重任时刻不能放松,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中国“大国小农”和资源约束趋紧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的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