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寸劲源自咏春拳,而咏春拳特别重视抖腕产生的“肘底劲”,方法是采用立拳(出拳时拳眼向上,手臂不扭转),手腕放松,在击中目标的刹那,手腕用力拧紧,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这三个指头的拳面打击目标,这样力量会比不抖腕的普通出拳大很多。
这种发力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抖腕之力发出,拳手的身体在瞬间成静态,而抖腕所发之力被送入指关节进而触及打击目标。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拳手将冲拳时所发的全部力量暂时“贮存”,然后,再将全部力量反弹于进攻目标之上。
(其实就是肘底劲并配合腰马发劲)
闪击拳(其实就是连环日字冲拳)
派克说,“99%的打斗情景都要求拳手连续不断地出拳而不是出一拳就能结束战斗。咏春斗士艰苦的训练保证了他们进攻技术的发展,咏春拳手要进行快速的出拳以达到最佳效果,拳手头脑冷静而反应敏捷,他的发力就会平滑而强劲。”与单一的出拳和抑制的情绪相比,连续的出拳更有威力。
咏春拳手出拳之前不禁固每一个动作,因此;他们有快速的进攻能力。又因为咏春拳手有假设的身体中心线,他们很容易使用简单的发力来制服对方。
咏春拳手一旦调整好中心线,他就可以开始他的闪击拳。拳手每一次出拳都不要放弃将力量源于身体中心线的原则,这样,拳手连续的冲拳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滚动向前,直击对手的要害部分。
与空手道和拳击对比
袭击之前,空手道斗士不去禁闭每一个拳击,今天的空手道斗士总是在整个打斗过程中都举抬两手,而空手道斗士的身体也总是控制成一个极端的侧面位置,因此,空手道斗士更多地使用背拳与交叉拳,这种技术与咏春拳是有区别的,除去这些,三者出拳的动作也不一致,空手道斗士与拳击手都出平拳,而咏春拳手用立拳或竖拳,这两种出拳方式各有所长。
空手道因其打击距离远,打击的拳头力量很强,但是,因拳头与打击目标相距较远,其速度相对地要慢。空手道者出拳时拳头扭转还能给对手造成极大伤害,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扭转拳头的动作容易损伤拳手自己的腕关节。
因为空手道与拳击的出拳不依靠于自己身体的中心线,其出拳范围要大于咏春拳,这一技术的弱点是两体系的拳手不能全面地保护自己身体。
派克说,“咏春拳的手法是在极近的范围内完成的,而空手道者与拳击手则很少在近距离范围内与对手打斗。
击阻并进(其实就是攻防同时)
早期的咏春拳强调拳手要及早控制自己与对手之间的中心线,其目的是为了“挤出”对手所出之拳。
比如有这么一种情况,两拳手在同一时间出拳,其中一人将其肘部及所出之拳挤进中心线,而另一拳手出拳时可能要稍稍偏离中心线,那么,第一位拳手在出第二拳时,就可顺利地占有二人之间的中心线,而第二位拳手在这时就完全离开了中以线轨道,事实上,当第二位拳手出一个偏离二人中心线的冲拳后,第一位拳手会随之占有中心线并以正确方法击拳阻截对手。
现在,第二位拳手不得不进行迂回攻击,而两手之间最短的袭击距离则是中心线。依靠二人之间的中心线,咏春拳手用直拳袭击对手,而且拳手无需使用较大的身体幅度就可破坏对手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