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乐器的乐字。大家都知道,乐字是个多音字。它还有一个读音是快乐的乐。那么这两个读音谁先产生的呢,我们来看看甲骨文的乐字。
乐字在造字六法里,属于会意字。会意字的重点在于组字元素与元素间的配合理解。关于乐字的造字本意,有不同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甲骨文的乐下面是木,表示树木,上部是松树的果实,也就是松塔的象形。上古时期,先民们经常举行与祭祀、饮食、狩猎等有关的乐舞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要燃起一堆篝火。松柏树枝含油脂,是最好的燃烧物,燃烧时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声响又增添了喜庆欢乐的气氛。先祖们借用松枝燃烧时发出的愉悦的声响来表达欢乐的心情,这就是乐字最初的生活来源。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甲骨文的乐字下面部件是个木架子,上面的部件是丝弦,整个字表示的是一种原始的弦乐器。金文的乐字,上面的丝弦中间多了一个类似白字的部件,这应该是拨弦、调弦的器物。
由此可见,乐的本义是指乐器,这种说法好像更靠谱一些。
小篆的乐字承续了金文字形,楷书的乐字将上边的两个表示丝弦的部件写成了幺,幺的本义是单根纠缠的绳子,在乐字里面表示为琴弦。我们目前使用的简体的乐字,采用的是繁体字乐的草书写法。
之所以音乐的乐字,能够延伸出乐的读音。源于古人发现传统音乐表现出的五个音阶:“宫、商、角、徵、羽”,他们配合在一起无比的和谐,符合中国文化里中庸、阴阳和合的和谐之美。听完之后给人一种快乐的感觉。所以音乐的乐,也就延伸出来乐的读音了。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多很多技艺高超的音乐家,今天立叔就带着大家盘点一下。
第一位是我们很熟悉的古琴大师——俞伯牙。俞伯牙生在先秦时代。《荀子 劝学篇》里就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佳话。
可见当时人们对他的琴艺的赞许。《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为钟子期领悟的故事。据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听后赞叹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也听出其意,赞道:"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子期被称为"知音"的范例。后世相传琴曲《高山流水》为伯牙所作。
嵇康是三国时期魏末琴师、文学家、思想家,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
嵇康作有《风入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又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
高渐离,战国时期燕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