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央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每期更新,我都会陪孩子一起看,看到“孔子”那一期,有一句台词反复出现,而我却对其中一个字的读音产生了质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乐”究竟是该读“yue”还是“le”呢?
在我印象中,当年语文课上,老师反复强调《论语》首章第一句其中第一个“说”通“悦”,读“yue”,第二个“乐”也读“yue”,表示喜悦的意思。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将两个读音读成一样的发音。
没想到多年后,在收看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时,当节目演艺人员将“不亦乐乎”中的“乐”读成“le”时,我却凌乱了。

难道老师教的都是错的?20多年来,我一直记得是一个错误的发音?
哦,不,我不服!
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我先在网上查了一下“乐”字的读音,网友众说纷纭,有人说读“yue”。

也有人说读“le”。

我又查了一下,在语文课本和教辅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大多标注的读音是“le”。
所以,由此可见,“不亦乐乎”,读“le”是目前大家普遍的共识。

为了进一步探寻“乐”字的读音,我又查了一下手边的资料。
这个资料不是别的,而是朱熹的《四书集注》。
这逼格够高了吧?

不查不知道,一查果然涨知识了。
朱熹注的“不亦乐乎”,“乐”音“洛”。
这么说,在朱熹那个时候,“乐”不读“yue”,不读“le”,而是读“luò”。
“洛”字的读音具有唯一性,用“洛”注音“乐”,可见朱熹在此处的标注读音是确定无疑的。
但是“乐”不一样,“乐”字共有[lè]、[yuè]、[yào]、[lào]四种读音,其中:
[lè]表示快乐;
[yuè]表示音乐;
[yào]表示喜好;
[lào]地名用字。
“乐”和“洛”没有关联啊,朱熹为啥要将“乐”读成“洛”呢?
本来我以为都找到正确发音了,可这下又搞不明白了,为了解除心中的疑惑,我努力去寻找“答案”,企图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