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查询的过程中,有资料显示在《洪武正韵》中,乐有“洛”的读音。
这本书是明代编纂的一本官方韵书,大致相当于现在一本规范标准普通话的发音用书。
所以,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将“乐”的发音注成“洛”,也是能说得过去的。
再者,现在有些地方有口音将“快乐”说成“快落”,可见,在某些方言中,“乐”读成“洛”是真实存在的发音。
根据上面的种种分析,我发现“乐”的读音并没有定论。

我顺手翻了一下手边的语文教材,书中关于读音有争论的地方还不止《论语》这一处。
比如杜牧的《山行》这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到底是读“xie”还是“xia”?
又比如李白《将进酒》中的“将”应该读“jiang”还是“qiang”?

王维的《鹿柴》中的“柴”读“zhai”还是“chai”?
真相并不是表面呈现得这么简单,语文课本中古诗文汉字读音存在争议,暴露这么几个问题:
①教材迎合当代人们读音的便利性
比如上面提到的“斜”弃古音“xia”(倾斜,偏),而读“xie”。
②教材中的读音与专家学者的定论存在争议
关于“将进酒”中“将”的读音,我们大多数人认可的都是“qiang”的发音,很多教辅中都是这样标注的。我小时候学李白这篇课文老师就是这样教的,所以记得很清楚。
但是,学界对此存在争议,有专家认为读“jiang”,比如叶嘉莹就认可《将进酒》读“jiang”。

古诗文的读音存在诸多争议,那么,作为学生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此类情况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如果是应对考试,请孩子们以教材中标注的读音为准。
其次,如果是看到教辅材料中的读音与课本中的读音存在误差,请先查字典。
比如关于“柴”在“鹿柴”中读“zhai”,原指陕西蓝田的一个地名,像这种具有确定读音的汉字一定要记准记牢,背后扩展的地理、历史等知识也一定要熟悉。
最后,如果有些字的读音存在诸多争议,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不亦乐乎”中的“乐”,可以翻阅一些相关权威书籍或者是在网上查找一下相关资料,找到专业人士的论证,作为补充知识掌握,知道这个读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读音等等。
以上关于古诗文发音的见解仅做抛砖引玉,个人水平有限,期待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良心创作者、持续奉献优质好文,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分享!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