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有一个启动于1938年,历时75年的哈佛成人发展研究项目。
对象是两组截然不同的年轻男性。一组是268名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有一个研究团队对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加以跟踪,想知道有哪些因素在他们的成长和成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组是456名出身于问题家庭但未曾犯过罪的少年。
这724名参与者的生活被密切跟踪几十年至今,项目主导者换了四任,被调查的范围也从对本人的研究扩展到他们的家庭生活、彼此互动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日常的口角也进行了访谈。
被调查者后来进入各行各业……一个名叫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哈佛学生甚至当上了美国总统。
调查结果揭示了导致不同人生境遇差别的影响因素。我想,也是在帮助年轻人看到或思考,什么是活着或幸福生活的关键。
答案是:一个人与家人、朋友和配偶间的亲密程度,而不是获取财富、名望。
我想很多人对这个答案,或觉得失望、惊讶,或觉得老生常谈。
那么这个答案只是一个调查结果,还是必然呢?
影响人类幸福因素的答案绝非偶然
也许一组数据能助你解惑。
大数据显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是1%,2005年17.5%。焦虑症的发病率,上世纪八十年代1%-2%,现在是13%。抑郁症发病率近20年时间从0.05%上升到6.9%,是原来的近140倍。大数据显示:在地球那一端的美国人比我们更抑郁,大约10.7%的美国青少年有抑郁症,5.9%有严重焦虑症状,自杀在2016年上升为青少年第二大死因。
*上述这幅图就是美国在各大高校搞的行为艺术,地下散落的书包代表每年平均1000名大学生因自杀而死亡。
中国人精神情况是怎么变糟的?
事实上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发病率始终是保持不变的。所有的心理疾病,并不是生物性疾病。
然而在过去30年当中,焦虑和抑郁却爆炸式增长。
过去的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如果将视角拉大,过去的3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1990年的GDP总量仅为1.87万亿,2020年,则为101.6万亿。
换句话说:经济的发展,与焦虑抑郁的高发同步。
2016年北师大心理学部长发言:“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越来越多!”
大约从2000年开始,每当寒暑假就有大量学生住进精神病院,他们或焦虑、强迫或和父母关系出现严重破裂。
北大教授徐凯文说,父母有勇气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可见真的是没有办法了。
而前来住院治疗的不乏从小都是最好、最乖的学生,但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当然有的并不是想自杀,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一名读大三的学生,高考时以一分之差没有读上心仪的经济学专业,大学前三年,去经济学院读研是支撑他的目标。然而大三第一学期期末,发现自己对经济学专业并不热爱,所谓的目标似乎只是一份执念,于是深陷抑郁。一个入校时成绩就好,入北大后第一学期成绩学院第一,本可以做很好学术科研的孩子,一直有尝试自杀的经历。大学四年中用尽所有治疗手段了无生意,最终弃学。一高考状元自述自己像是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19年来他从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没有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