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财经琦观
2021年了,哪怕是我最直男的朋友,他也知道照片这个东西“看看就好,不能当真”。
“滤镜”——可以说是颜值时代的默认共识,新世纪的社交潜规则。
饶是如此,最近还是有一群人因为滤镜而“破防”,把“#我再也不相信小红书了”之类的话题顶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
最直观的原因还是在于趣味性,“买家秀VS卖家秀”的对比梗永远不过时,我现在看还是想笑。


10月17日,小红书官方公众号正式对此事发文道歉,表示将对过度美化笔记等情况进行纠正。
这也让不太熟悉小红书的吃瓜群众多少感到有些奇怪。
毕竟,现如今“滤镜人人都用”,几乎每一个要打开前置摄像头的App都配有美颜功能,“照骗”一词几乎都成了日常用语,为什么就你小红书要出来正式道歉?
01、种草社区的信任危机
商业视角来看,这一问题的答案其实也并不复杂。
因为滤镜伤害到了小红书的核心价值:种草。
2021年8月,有消息传出小红书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融资,估值超过了100亿美元。
作为对比,另一家老牌内容社区知乎,其市值一直在50亿美元上下徘徊。
在2021年4月份的那次融资中,有消息称当时的估值是60亿美元左右,短短半年,小红书的估值又翻了一倍,为什么?
新消费的火爆。
在投资人眼里,“小红书已经成为了新品牌进入市场推广的第一步”。
最经典的案例便是与完美日记的互相成就。
2018年2月,完美日记将小红书作为重点渠道开始运营,彼时的小红书刚刚引入林允、范冰冰等明星的入驻,声量暴涨。
数据显示,2017年6月,小红书用户数为5000万,2018年4月就激增至1亿,用户活跃度接近3000万。
而完美日记2月份加大在小红书上的笔记投放,到6月份销量就来接近5000万,2018年双十一当天更是直接成为了第一个破亿的彩妆品牌。
一直以来,小红书都有着“国民种草机”的美誉。
所谓“种草”,其实就是指通过分享推荐某一商品的优秀品质,以激发他人购买欲望的行为。
根据其联合创始人瞿芳的表述,小红书便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及消费决策入口”。

消费决策,自然需要信任。
滤镜意味着美化,过度滤镜意味着过度美化,过度美化意味着虚假,虚假意味着欺诈,欺诈意味着信任倒塌。
信任倒塌,自然就是小红书商业价值被釜底抽薪了。
这也无怪乎在舆论运营上向来比较佛系的小红书,这一次会紧急出动,严阵以待。
在处理方式上,小红书表示将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之类的产品,但这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
当信任基石产生动摇后,看似对冲的踩坑榜也不再有实际意义。
消息传出后,当即就有网友提出了“两头吃钱”的担忧。
过去,品牌方只需要花钱购买正面的种草内容,现在则多了一项抹黑竞争对手,下架负面消息的“新套餐”。
02、虚荣与真实的死敌
数年前,当产品经理还无比风光的时刻,我那位秃头的主管老大在闭门会议上对我们那群产品菜鸟传授心法:
“用户,是色欲的,虚荣的,贪婪的,嫉妒的!”
当时就给我镇住了。
后来,看了大卫芬奇的电影才知道,原来老大是直接把“七宗罪”安在了尊贵用户的头上。
事实上,知乎傲慢,微博暴怒,拼多多贪婪什么的,都可以找到对应产品。
但我们不能说,我们得说“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传播知识”、“分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