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设计产品时的幽暗心境,则被隐藏进了月亮背面。

小红书的月亮背面是什么,用过的一定懂。
嫉妒,虚荣。
这也没什么好避讳的,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小红书了不起的地方。
倘若一个产品真的能在不越线的前提下满足人性的阴暗面,那么这款产品的生命力,或许将如同人性的阴暗面一样基业长青。
但问题是小红书除了是一个产品之外,它还是一家商业机构,商业化是它的宿命追求。
一直以来,社区产品都遭受着商业化的质疑。
从豆瓣、虎扑到知乎、快手,甚至是微博,或曾经或现在都遭遇过赚钱的困扰。
一开始小红书的选择是电商路线,早在2014年的时候小红书一度all in电商。
它自建仓储,在海外有20多个仓库,自建客服,在武汉一个300多人的客服团队,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最终搭建起一套包括采销、仓储物流、客服等所有环节的电商链条。
但最终由于外部竞争压力,电商的烧钱属性以及自身的能力限制(精细化实体经济运营能力),这条业务始终没能发展起来,甚至一度在2017年陷入困境。
直到“种草社区”的定位出现并拯救了它。
截至7月,小红书的平均DAU(日活跃用户)为7051万,活用户约1.48亿,从使用时长、启动次数、粘性分析来看,2021年依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用户构成方面,女性占比达67%,24岁以下用户占比高达44.99%,中等消费者、中高等消费者总占比高达75.62%,且大都生活在一二线城市中。

再往前看两年,2019年时小红书的女性用户甚至一度高达80%。
那么,搞钱的方式也呼之欲出。
根据《小红书商业生态》的官方招商文件来看,内容互动(做活动,给曝光)、电商导流(上链接)、信息流(博主给自己买流量)等方式为主要变现手段。
透过花里胡哨的表现形式,其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用户浏览内容,然后直接购买商品或形成购买预期,构建品牌价值。
单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在月亮背面,up主为了虚荣心,为了吸引更多的目光和羡慕,其天然具备持续美化自己生活的动机。
对普通受众来说,看到更大更美世界的新鲜感,猎奇感,酸酸涩涩的嫉妒感带来的刺激,则是其反复打开小红书的重要底层心理。
这一维度上,双方其实都有着“滤镜需求”。
而这种心理红利,朋友圈、抖音、微博、知乎等都曾以不同的面貌吃到过。
但不同的是,小红书采用了一种“内容即商业本身”高重合模式。
在知乎er努力写软广还被骂的同时,我们的小红书名媛们创造了一种“这东西绝绝子,买它!”的干脆路线。
其好处便是距离商业最近,变现路径清晰,内容创作门槛大幅降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高绑定带来的管理(内容造假)难度,将无限走向失控。

信任这种事,一旦出现裂缝,就如同钉入公众心中的一颗钉子。
此类“滤镜事件”再出现个两三次后,用户在打开小红书时心态就会越来越倒向“看看就好”。
而这种变化对小红书的商业价值,无疑是摧毁式的。
03、流量钱烫手
如果是两年前,写到这差不多就可以收尾了。
但眼下大风骤起,资本市场关于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平台类产品的估值逻辑,也必须跟进更新。
在大方向上,我坚持认为传统的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尤其是核心价值在“赚取信息差价”这一领域的企业,其估值上限已经被严重压低了。
有一个共识我们应尽快形成:对传统互联网企业来说,打通信息壁垒,降低信息流通成本,是评估该企业商业价值的核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