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发展过程中,不乏有大量的互联网企业一手打通了信息流通成本,另一只手又人为地抬高了信息流通成本(如直通车、竞价排名等商业设计),进而达成了“增量价值通吃”的效果。
在过去,资本市场是非常认可这个逻辑的,过去十年来互联网企业的高估值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认知之上:企业固定成本几乎不变,商业场景确定,规模效应越大,收益就越大,成效也会随之提高,随着参与方的营收不断增大,其利润就可以被平台型企业不断攫取。
这显然不符合共同富裕所倡导的精神,长此以往,整个商业市场也将形成稳固的头部效应,有害于全社会的经济活性。
回到小红书。
2019年5月,小红书发布“品牌合作人”新标准,一度引起了博主们的强烈反应。

它一方面提高KOL的准入门槛,一方面要求品牌合作人签约MCN。如果没得到品牌合作人的认证并且没有签约MCN,KOL将无法发广告,一旦被平台发现私接广告,将有被封号的惩罚。
6月,小红书再次提高门槛。要求入驻的MCN机构缴纳20万保证金,如果出现旗下博主私下接单、与博主合作关系作假、数据作假作弊等行为,将会被扣除保证金,并中止合作一年。
2020年1月,小红书又上线了“创作者中心”,具体的要求是,所有博主的推广内容,都需要报备。
品牌方在创作者中心给博主下单,推广内容只能获得50%的流量,如果想要100%的流量,就需要额外加钱。艺人账号应自行报备,即发布时标明这是一条推广内容。
如果不报备,被平台的算法或人工审核识别出是推广内容,就会被限流。严重的会遭遇禁言、封号的处理。
此外,今年开始,小红书又进一步推出“号店一体”,品牌方可以注册成为专业号,专业号可以在主业上直接开店。
无论是个人博主还是品牌方,都可以以“竞价排名”的方式,购买平台的流量曝光。
这是一种极为原始且粗暴的商业模式。
7月10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据报道,小红书原计划今年赴美上市,但受到监管影响,IPO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