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择业,年轻人追求长期主义。
文丨华商韬略 周瑞华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个行业,爱好与事业兼顾,能力与收入双提升。
【年轻人可以什么都要】
曾经,进互联网大厂是很多双一流名校毕业生的工作首选,大厂不仅代表着对个人能力的肯定,还意味着高薪高福利,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
不过,随着90后、甚至Z世代年轻人走向社会,大厂的工作似乎也不那么“香”了。现在的年轻人不但追求高薪高福利,也追求职业带来的精神价值,他们口中调侃着工作只是“干饭工具”,内心却期待在工作中更好地实现和彰显自我的价值。
也正是常态化的加班、随时on call、会议多、内卷,让不少年轻人发现,生活与工作、高薪与个人成长,常常无法兼得,于是选择离开大厂,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职业。
脉脉发布的《互联网新人职业选择报告2021》即显示,很多职场新人更倾向于长期主义的择业观。能够带来个人积累与成长,并最终发展成自我事业的工作,才是他们理想的职业。

保险代理人就正在成为一个这样的职业,并被越来越多高学历的年轻人青睐。不少年轻人,也正通过这个过去不被看好的职业,更快速地从“打工人”晋级成为了“事业人”。
90后林滨2015年从美国硕士毕业回国后,就没有按部就班地去咨询业找份工作,而是加入平安成了一名保险代理人。现在,30岁的他,已是平安人寿深圳分公司的业务主任。
同为90后的袁和,此前在银行工作,他的职业规划是,用所学的金融知识以及工作经验,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保险服务。带着这个职业理念,2017年,他加入了平安北京亮马桥明星团队,第一年,收入就破百万,成为所在地区的新人第一名。
林滨与袁和之外,还有更多年轻人,放弃过去的朝九晚五或996,选择了平安保险代理人,不但实现了生活与工作、爱好与事业兼顾,而且还将保险业变成了自己的事业。
把一份工作经营成长期的事业,收获财富和个人成长,这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90后职场人的职业理想状态。而保险业被青睐,反映的则是整个经济发展给就业带来的变迁。
【做解决问题的人】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乃至今天,卖保险都是一份不被看好的工作,甚至被一些人吐槽还不如送外卖。如今,它却被林滨这样的高学历人才追逐,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林滨本身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首先是巨大的行业空间和前景,给了他发展事业的信心。
林滨回国选择职业时,非常看重行业“空间大不大”,而保险正是一个未来空间巨大的行业。
当时,我国的保险深度(保费占整体GDP的比例)为3.59%,全国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支出)才1766.49元/人,但国家已提出的保险深度目标是2020年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保险密度从3.5%提高到5%,意味着保险行业的复合增长率要保持在10%。

▲来源:智研咨询
林滨由此看到保险行业的发展空间。
但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保险业已经告别粗放式的发展阶段,保险代理人也不是简单地把保险卖给更多的人,而是要为客户提供与之匹配的解决方案和高质量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