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汉字的字元·基数与序数》
子[zǐ]
象形字。古文字中的“子”有二个字形,十二地支中排在第一的“子”,古文字写成小儿囟门上有头发、下面像有两足的样子;而排在第六的“巳”才写成像襁褓中婴儿的样子——“子”。
1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子部》子:十一月,陽气動,萬物滋,人以爲偁。象形。......图片,古文子从巛,象髪也。图片,籒文子,囟有髪,臂脛在几上也。李陽冰〖注〗:子在襁緥中,足併也。
段玉裁注:《律書》:子者,滋也,言萬物滋於下也。《律曆志》曰:孶萌於子。......子本陽气動萬物滋之偁。......象形。象物滋生之形,亦象人首與手足之形也。
"
十二地支中两个形象不同的“子”
2古人以日出日落为一天,而以“夕”指看不见日的夜晚。
以月盈月亏为一月,而以“辰”指看不见月的那几天。
以大火星昏见昏伏为一年,而以大火星昏伏开始看不见,作为一年的终结。
据原山东大学庞朴先生的研究,古人以秋分时日月会于大火星排在一年中的第一个月。这时是只见参星而不见大火星,犹如在夜晚只见月亮,而太阳还没有出生。所以排在地支第一位的“子”字,就犹如腹中之胎儿的形象。
五个月后的“巳”月,日月会于昴宿,这时能在黄昏时看见大火星升起于东方的地平线上了,所以“巳”在这里就写成了“子”,犹如已出生的婴儿。
在《左传》和《国语》“参商不相见”的故事中,老大阏伯主东方的大火星,老二实沈主西方的参伐三星。
“心宿”——大火星作为长子,像襁褓中婴儿居于十二辰之六而写作“巳”。
“参”宿作为次子,像腹中之胎儿,居于十二辰之首写作“子”。
所以十二地支中这两个形象不同的“子”,其中隐含着长幼排序的意义。
3小 知 识
1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排在十二地支序数中的第一位,方位配在北方,在五行中属水,生肖属鼠。
2夜半三更
古人把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分别命名为:
夜半子时,鸡鸣丑时,平旦寅时,日出卯时,食时辰时,隅中巳时,
日中午时,日昃未时,晡时申时,日入酉时,黄昏戌时,人定亥时。
古人又把一夜分成五更,每更约二个小时。以夜半中央的子时为三更,上半夜有二更,下半夜有二更。每更的时长,则根据不同地区的纬度,以及夏冬日落、日出的时间来进行调整。黄昏戌时为一更,人定亥时为二更,夜半子时整(23:00)为三更,鸡鸣丑时为四更,平旦寅时为五更。
3夜半子时
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指半夜的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4子月
在一年的十二个月中,是指夏历仲冬的十一月。
这是冬至所在的月,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由于北半球的日照减到最少,阴气达到极盛后开始衰落,而阳气达到了极弱后死而复生,重新萌发。冰越结越厚,大地都冻得开裂。
在这阴阳相争之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不宜外出,最好是待在家里,紧闭门窗,保持安静,耐心等待这阴阳之变平缓地度过。古人在这一天还要喝赤豆粥,以助阳气的萌生。
在春秋鲁僖公时,把新年起始的正月曾经定在了冬至所在的“子月”,所以至今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人自古以来都要在冬至这天拜天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