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数字化浪潮风起云涌,“电脑、手机不能只用来看新闻,打游戏,学习才是‘王道’。”如何最大程度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刘树伟不断思索这个问题,没多久,“中国数字人云平台”横空出世。作为一款医学类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云平台通过云在线的方式提供互联网教学、学习、互动与考核的服务,提供泛在式、混合式的学习、评估系统,提高学校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成为医学教学的优质工具。
不仅如此,以数字化、清洁化、临床化和开放化为目标,刘树伟制定了我国首部人体解剖学教学实验室建设标准《数字解剖学实验室建设规范(暂行)》,由中国解剖学会颁布、推广和评估验收。现已有100余所医学院校依该标准建成数字解剖学实验室,大大改善了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条件,真正实现了标本解剖(实)与数字解剖(虚)的深度融合。
老骥伏枥:剑指新解剖学
“历史上解剖学有三次重大变化,文艺复兴时期的比利时人维萨里在帕多瓦拉开了现代解剖学的大幕;以伦琴用X射线拍摄夫人的手为标志,影像解剖学正式登场现身;上世纪80年代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可视人计划,标志着解剖学从此开启了数字化新征程。但这一革命风起云涌,远未结束,星光不问过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我们正迎头赶上,期待有朝一日能勇立潮头。”刘树伟虽然已届甲子,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时刻“咬定青山不放松”。
《数字解剖学实验室建设规范》即将推出第二版,所有标准进行全部升级,实验室教具要进行革新性换代,数字人云平台要更加易用,建立新医科下的“新解剖学”,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推动用活体代替尸体……说起对未来的设想,刘树伟滔滔不绝,豪情满怀,而这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14年底,山东大学于国内率先建设了数字解剖学实验室,每位学生端对应一个冷冻解剖台,并安装平衡臂式无影灯、空气净化系统和全程数字录播系统,焕然一新的解剖实验室让师生们纷纷点赞。不仅如此,刘树伟领衔的数字人科技还推出了触控方式操作的虚拟解剖台,采用无器质性病变和无缺失的中国人体连续断层数据重建而成,真实还原人体器官结构,触摸操控,可任意旋转、切割、放大缩小局部结构,可进行多方位观察,并且具有透视功能,能按层次显示解剖结构和任意添加剥离局部器官,很好地表现器官的毗邻关系,同时包含大量的视频微课。
“迄今为止,三维重建的数字人仍然‘躺’在电子屏幕里,如果让数字人走出屏幕,走到你们中间,岂不是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真实感?”在刘树伟的奇思妙想下,数字人科技与美国教育领域VR/AR设备普及率第一的品牌ZSPACE合作开发,推出VR/AR数字解剖系统,其高清立体沉浸式显示器可通过传感器来跟踪用户的视角,学生的每只眼睛随时呈现全分辨率状态,也可通过触笔控制三维空间中的所有互动。“借助ZSPACE虚拟现实产品和数字人解剖系统的完美融合,医学解剖教学将可打造更为逼真、面向未来的教学场景。同时,现实中无法可见的教学模型,也可以在增强现实技术的帮助下,被讲师和学员360度看到,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达到新的水平!”
建立新解剖学,就是用活体代替尸体,用大数据代替小样本,用个性化代替普遍性。传统解剖学是建立在尸体数据之上的,尸体令人敬畏,但已经没有生理状态了,真正的新解剖学将用实时影像数据,用活生生的、带有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的个体化数据,来代替尸体的、普遍的数据,真正让学生实时“解剖”自己和样本,让解剖学“活”起来。
回眸往事:肺断之难,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何其难哉!肺断之难,难于上青天。气管与血管,交织何茫然。气管动脉常伴行,静脉孤身在段间。君不见,右侧肺门最规范,前至后,静脉动脉支气管……”时间回到1985年,在刚参加工作第一年,刘树伟接到了开设一门断层解剖学课程的任务。初出茅庐的他毫无畏惧,虽然当时没有先例可借鉴,全凭求学时的经验积累,刘树伟从给研究生授课开始,一步步把课开了起来。1993年,断层解剖学课程影响力不断提升,开始面向全国开展课程培训。如今,这门课程的全国学习班已举办第29届,每届都吸引众多解剖、临床、影像方面的学者参加,累计培训3400余人次。“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如今我培训断层解剖学员多达3400余人次,门下博士研究生有八九十人,至少在断层解剖学领域,可以自比孔圣人了。”说到这里,刘树伟为自己的“扯虎皮”哈哈大笑,一副天真模样率真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