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搐:抽搐。读chù(触),不可按“蓄”类推读xù。
21.癩:恶疮,麻风病。读lài(赖),不能按“懒”类推读lǎn。
22.衄:鼻衄。读nǜ,不能按“扭”类推(改去声)读niù。
23.悁:悁悁,忧闷,忧伤。读yuān(冤),不能按“捐”类推读juān。
24.疽:痈疽。读jū(居),不能按“咀”类推读jǔ。
25.痤:痤疮。读cuó(嵯),不能按“锉”类推读cuò或误读cuǒ。
26.暍:中暑,伤暑病;或叠用“暍暍”,指热貌。读yē(耶),不可按“喝”类推读hē。
27.惴:惴惴,忧惧,恐惧貌。读zhuì(缀),不可按“喘”“揣”“端”类推读chuǎn、chuǎi或duān。
28.创:创伤,金创。读chuānɡ(疮),与创造的“创”(chuànɡ)读音不同。
29.㖞:口㖞。读wāi(歪),不读wō(窝)。
30.瞤:简化字是(目 闰),眼皮或肌肉跳动,读shùn(顺),不可按声符读rùn(闰)
31.瘰:瘰疬,读luǒ(裸),不可按声符读lěi(累)。
32.哕:表示呕哕,干呕,读yuě(月上声),不可按声符读suì(岁)。
33.咯:同“喀”,咯血。“咯”为多音多义字,喀血义读kǎ(卡),不读ɡē(哥)、luò(洛)。
34.嘿:同“默”,不作声,多叠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96条:“嘿嘿不欲饮食。”读mò(默),不读今常用音hēi(黑)。
35.咳:常义为咳嗽,读ké(壳。旧音亦读kài);古又表小孩笑,读hái(孩);嗳气。注意:古医书中的“咳逆”,多数指肺经的咳嗽上气,宋以后医著中常指胃经的嗳气。
36.瘛疭:筋脉抽搐或弛纵的疾病。读chì(翅)zònɡ(纵)
37.强:表示僵硬,如《伤寒论》“项背强”,读jiànɡ(犟);表示坚强,读qiánɡ;表示勉力、勉强,读qiǎnɡ(抢)。
38.淋:用于性传染病,读lìn(吝);用于淋巴、淋漓,读lín(林)。
39.恶:表示恶心,读ě;恶习,读è;古文疑问代词和叹词,读wū;憎恶,读wù。
40.龟:同“皲”,“龟裂”即“皲裂”,读jūn(军)。又古西域有“龟兹”国,“龟”读qiū(秋):二义均不读“龟”的常音ɡuī。
41.瘖:音哑,不能说话。读yīn(音),不可误读误写为“暗”(àn)或“谙”(ān)。
42.愊:愊愊,愊臆,胀满貌。读bì(闭),不可误读误写为“幅”。
43.mèn(宀 免):“闷“的古异体之一。烦,即烦闷。读mèn,不可混同“冤”读yuān。
44.洒洒:恶寒貌。读xiǎn(显),不读常音sǎ。亦作“洗洗”,同读xiǎn(显)。
3
中药名字(26个)
1.粳:粳米。读jīnɡ(京),不能按“埂”类推误读ɡěnɡ。
2.阿:阿胶,读ē(人名樊阿同此);与阿妈的“阿”(ā)读音不同。
3.艽:秦艽。读jiāo(交),不读jiǔ(九)。
4.芎:川芎。读xiōnɡ(匈),不读ɡōnɡ(弓)。
5.茜:茜草。读qiàn(欠),不读xī(西)。
6.茸:鹿茸。读rónɡ(荣),不读ěr(耳)。
7.蒡:牛蒡子。读bànɡ(棒),不读pánɡ(旁)。
8.苁:肉苁蓉。读cōnɡ(聪),不读cónɡ(从)。
9.莨:莨菪。读lànɡ(浪),不读liánɡ(良)。
10.茛:毛茛。从“艮”声,读ɡèn。
11.硇:硇砂。读náo(挠),不读xìn(囟)。
12.獭:水獭,獭肝。读tǎ(塔),不读lài(赖)。
13.楮:楮实.楮白皮。读chǔ(楚)。该字在古书中有异体作“柠”,不可读nínɡ。楮树又名榖树,读ɡǔ,注意“榖”左下从木,与谷物之“穀”(左下从禾)不同。
14.柏:在黄柏一名中,本作“檗”“蘗”(注意不作“蘖”),读bò(擘);在侧柏叶一名中读bǎi(百),不作“檗”。
15.诃:诃子(诃黎勒)。读hē(喝),不可误写“柯”,不能按“柯”类推读kē。
16.菝葜:读bá qiā(拔掐),不写作“拔契”,“葜”字不读qì(弃)。
17.芐:地黄别名,《尔雅·释草》:“芐,地黄。”读hù(户),不读xià(下);书写时勿作“苄”。
18.菀:紫菀。读wǎn(晚),不可误读误写为“苑”(yuàn)。
19.葛:葛根。读ɡé(格),阳平;作姓读上声。
20.礜:礜(yù)石。不可误读误写为矾石之“礬”(fán)。
21.荠:在荠菜中,读jì(剂);在荠苨(苨音nǐ)、荸(bí)荠中,读qí(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