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特有的鲜味,让它在中国市场上大受欢迎。
上世纪九十年代,旅居中国的英国美食家Fuchsia Dunlop就观察到,“为何西方人这么排斥人工制造的味精,中国人却欢天喜地地敞开了用呢?”
惊讶之余,她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我猜部分原因是,中国人普遍对科学技术抱着积极的态度。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味精加热致癌”“味精有害健康”等谣言的传播,加上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整个味精市场开始走下坡路。
味精真的很安全。
早在1987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物联合专家委员会就对味精进行了评估,结论是:
只要是合法、合理使用,味精是安全的,甚至没有必要制定限定用量。
还特别指出,双盲交叉研究中,未能建立“中餐馆综合症”和味精摄入之间的关系,这种所谓的“中餐馆综合症”本身就是基于“轶事”,而不是任何科学事实。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食品标准内,同样明确否定了味精的严重不良反应,表示味精对于平常人是安全的。
对于人群中不足1%的敏感人群来说,大量摄入味精后,的确可能会出现头痛、麻木、面色潮红、肌肉紧张与全身乏力等症状,属于食物过敏。
换句话说,不是味精本身的锅。
本身没坏处,那烹饪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物质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
味精加热致癌的说法,可能来源于“建议出锅前再放味精”之类的建议。
但实际上,这样的建议并非出于健康考虑,而是为了口感:
味精加热至120℃以上时,可能会生成焦谷氨酸钠,但它并不致癌,只是会让味精失去鲜味而已。
不过无论是味精还是其他增鲜剂,都含有大量的钠。虽然安全性可以保证,但长期高钠饮食,还是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当决定在菜肴中添加味精时,就要减少食盐的用量。
但真的没必要对味精保有那么大的偏见。
实际上,在中国,味精就从来没被食品安全机构批评过。
1993年,我国发酵工业协会组织全国医学界、营养食品界、烹饪界等方面专家学者参加味精食用营养与安全讨论会,从不同角度一致肯定味精是一种富有营养且有非常安全的传统鲜味剂。
之所以是“发酵工业协会”组织讨论会,正是因为味精就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作而成的,生产工艺和酒、醋类似,也并非传说中的“化工合成”。
所以,没必要谈味精色变。更何况,味精它不香吗?
太香了。
味精具有强烈的肉类鲜味,溶液稀释至3000倍,依然能感受到鲜味,添加到食物中鲜味会倍增。
在增添鲜味这个领域,目前没有出现味精的代替品。鸡精、蘑菇精等,不过是它的衍生物罢了。
2020年,韦氏词典也终于补充修改了关于“中餐馆综合症”的定义:
“这是一个过时的词汇。多年来的研究未能在这些不良反应和味精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中餐馆综合症’一词被批评为具有误导性和潜在的攻击性。”
这场五十多年前的闹剧算是至此落幕,希望味精这种美味又安全的调味品,不会再被冤枉和误解。
在烹饪中使用味精,也并非什么丢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