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上门服务的体验折损影响到了服务消费的本质。用户固然懒和宅,但是用户消费服务的本质还是体验经济-不仅仅是结果,消费的过程和过程中的体验也很重要。
从用户体验角度上讲,上门服务体验实在折损太多。
以上门美甲为例,除了需要考虑安全、隐私等因素外(女性尤其关心),店内美甲和上门美甲的消费体验也存在明显差异:店内有精心装修的环境、舒适的座椅、漂亮的美甲柜、愉悦的背景音乐。
而上门美甲则要用户自己解决一系列问题:我坐哪儿、美甲师坐哪儿、设备放哪儿在哪儿插电等等。
换言之,如果我懒但我还想美甲,可能最后的又方便又便宜的解决办法是自己涂一下。
上门服务并不一定对用户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从某种角度上讲,我觉得上门美甲是个伪需求。
另一方面,上门服务的定价存在天然矛盾,难以平衡。
仅从常理来看,用户想要一家线下门店提供上门服务,那么应该支付一笔额外的上门费用(俗称上门服务费、跑腿费);除非店内空闲,那么也至少是不低于线下服务的价格。
如果没有线下门店,上门服务更需要考虑手艺人额外付出的时间和交通的成本。以北京为例,当年上门美甲的N个手艺人都反馈基本来返通勤1小时 ,再加上到家美甲服务30分钟,一个半小时收入99元(上门美甲最低价)。
除了时间和交通的成本外,单用户的客单价也有明显差异。相比店内,一个客人美甲半小时均价200 左右,同时还可以推荐其他更高客单价项目(美睫、美容等),整体算下来,单个到店用户的客单价会远高于上门服务用户的客单价。
这也是为什么上门服务的定价难以平衡:用户体验有折损,逻辑上应该更低价;服务侧履约成本高,逻辑上应该更高价。
这一点才是最核心也是最突出的矛盾。换言之,我认为这类型的上门服务是个高端场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用户希望服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比如,家中有老人行动不便需要剪头发),在此场景下,用户支付比正常店内消费更高的费用。
从这个角度上讲,此类型的上门服务天然不是一个具有很大市场的行业,而是一个小规模乘以高客单价的小行业。
3. 美团和点评的战略放弃
讨论清楚上述的点后,我们再来看为什么美团和点评的上门服务没做起来。
根据美团点评的官方回应,上门服务停止运营是因为用户消费频次低、客单价不高、用户消费习惯没有培养起来,以及疯狂补贴没有找到良性发展模式。
在我看来,美团和点评放弃上门业务的原因除了上门服务自身商业模式有问题外,更多是因为其没有实现美团对该业务的期许-要么带频次、要么带流量、要么带收入。
结合当时美团的业务情况,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2015年的美团,到餐是核心业务却是一个低频业务同时也不盈利,外卖虽然高频但仍在焦灼竞争中更不盈利(2016年市场占比32.5%)。
不论从消费频次、业务收入(虽然当时美团说没有营收压力)、用户增长哪个方面来看,上门服务都难以实现;即使将所有上门服务都打包到一起来看,也是一个频次不高、客单价中等、用户增长不明显的业务。
同时还有一个历史背景是,合并后的美团点评,虽然仍在继续融资但是一直持续亏损。在此背景下,美团在战略层面主动进行了业务收缩,决心集中精力于外卖业务。
在这次战略收缩中,除了上门服务外,早餐业务也停止运营(原因是既无法获得收入,又无法为用户增长带来良性增长)。这也是为什么我说,美团和点评的上门服务没做起来是因为公司战略上的放弃。
六、最后的总结
互联网的热门像浪花般,一浪接一浪,却也很快地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如今我周围的人,已经很少能主动想起当年炙热的上门服务。
其实我们做产品也好,做业务也罢,最终可能还是要回归最朴素的逻辑。想起罗老师在刑法学课上讲过的一句话,某些法考题随便找大街上一个老太太都能答对,偏偏是天天都在学习法律的人答不对。
身处其中,我们总是容易当局者迷,也因此,我们更要努力的做到旁观者清,尽管有时候需要的仅仅是普通用户的常识。这是上门业务给我的启示,与君共勉。
参考资料:
- 新浪科技《美团推上门服务开放平台 接入家政美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