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薇诺娜前些年,不断在强调“敏感肌”这个概念一样,医疗企业也在疯狂宣传“修复敏感肌”这个概念。然而,上海某面膜ODM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我,“敏感肌”这个词本来就是被“制造”出来的,概念是否真的存在,也有待考证。
洗牌
采访时,马晓轩几次提醒,“可复美的械字号产品,是医用液体敷料,不能写成医用面膜。”
尽管普通消费者对可复美的印象,仍然是医用面膜,但马晓轩不想“踩线”。去年年初,医用面膜的风势正猛时,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一篇文章,给蒙眼狂奔的医用面膜行业,敲了一记警钟。
文章提醒了两点:1.不存在所谓的“械字号面膜”;2.妆字号面膜,不能称为“医学护肤品”。
意思是,如果你的产品是“械”字号,就不能用面膜这个概念,不能宣称含有“美白”、“保健”等词语。
如果产品是“妆”字号,就不能宣称自己有医疗作用,比如薇诺娜曾大肆宣扬的“药妆”概念,敷尔佳、创尔康、可复美等品牌,也不能说自己的产品是医用面膜。
如今在淘宝搜索“医美面膜”,出来的产品标题中,都会用其他说法代替这个概念。
同年8月,上述那位上海面膜ODM公司负责人在朋友圈说:“正在生产的械字号面膜,被政府叫停了。”之后,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指定了“械”字号的游戏规则。意思是,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不能暗示或明示自己是“面膜”,且要提交产品所有的添加成分及含量信息。
广州、珠海等城市,也在今年陆续出台了类似的规定。
马晓轩觉得这是好事。“大家在同一个赛道上,总有些不守规矩的,可能会坏了整场比赛。”他认为,法规出台禁止“械”字号面膜,是在规范市场。
“法规没出台之前,‘械‘字号敷贴,属于医疗器械,不用标明成分。”这给了很多品牌打擦边球的机会。
姚洋去年试过一款医用敷料,备案“械”字号。用了几天,脸开始泛红,发痒,停用之后几天便好了。她本想,自己用了觉得好,就开始在朋友圈卖,后来也算了。“没有成分表,人家说是医用的,你也无法反驳。”
近两个月,不少媒体都在报道,“械字号化妆品要凉凉了。”姚洋了这场风波,但她并不在意,“销量很正常。”
消费者已经被教育成功了,提起敷尔佳、可复美,大家仍会给其定位成“医用面膜”,而不是拗口的“医用冷敷贴”;姚洋、施叶在卖货的时候,也会使用“医用面膜”这个词;小红书、B站、微博等平台,医用面膜的推荐帖子也没有减少。
但品牌不能这么马马虎虎。前不久,在杭州一次化妆品展览上,敷尔佳带来了不少新品,皆是新推出的“妆”字号产品,包括面膜,化妆水等护肤品。原来包装上的医用面膜称号,消失不见。
来自广州的博康也在内部整顿,换掉医用面膜称呼,改用医用皮肤修复贴,医用修复辅料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