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比别人强”,成了唯一正确的准则。
即便离开了校园,“比别人强”也成了很多人潜移默化、下意识的追求。
小时候,折磨我们的无非是几个成绩优异的“别人家孩子”。
长大后,“别人家孩子”有了更多的样子:名牌大学、知名公司、名牌包包、优秀的婚恋对象、聪明优秀的下一代……

被亲戚和“别人家孩子”支配的恐惧 /《小舍得》
很多人将社会竞争,比喻成一个略显残酷的黑色幽默:
两个人在草原上徒步,被一头饥饿的狼盯上了。其中一个人,立刻从背包里取出更轻便的跑鞋换上。
他的同伴大惑不解:“你难道觉得你跑得过狼?”
那个人撒腿狂奔,边跑边说:“我只要跑得过你就行了。”
“要比周围的人跑得快”,似乎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共识。仿佛稍微慢下来,就会被紧随其后、名为“失败”的恶狼吞吃入腹。

无处不在的“同辈压力”
几天前,“华为再招天才少年,年薪超百万元”的消息,冲上了热搜。

评论里有自嘲:“我在人间凑数的二十多年”;也有自我勉励:“人还是要多读书”。
但也有人,无法掩饰自己的失落:
“同样是校友,看看人家,而我只是个找不到工作的‘废物’……如果我和他不是同学就好了。”

即便心里清楚不该对比,但“校友”的共同身份,还是成了焦虑的土壤
校友过得比我好,同学过得比我好,邻居过得比我好,亲戚过得比我好……
即便习惯了“你的同龄人正狠狠抛弃你”的毒鸡汤、见惯了“和我同岁的CEO已经年入千万”,这一届年轻人,还是很容易被发生在身边的“成功案例”击垮,在同辈压力下狠狠破防。
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指同辈(同龄、地位相似、处境相似等等)的群体之间,会进行横向比较,使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豆瓣上,有一个“同辈压力研究中心”小组,18万名自称“屁儿”的组员,汇聚在这里。
而屁儿,和则peer(同辈)谐音, 更是在调侃“和同辈比起来,屁都不是”的自己。

有个网友深夜发帖,讲述困扰自己的“失败”经历:
和身边同学一样,辛苦备考研究生,却没有成功“上岸”。
即便后来又凭借努力,考上了教师编制,可这份让许多人羡慕不已的工作,并没有消解考研失败带给她的沮丧。
因为“身边人都要读研了,除了考研失败的我”。

和身边人的差距、周围人若有似无的鄙夷,以及自己在这一套标准下的自我否认,令她迷茫而挫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