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唏嘘的是,没翻几页,就能看到另一位“屁儿”,因为考不上教师编制,被“打击到自闭”。
无休止的比较下,任何已经取得的成绩,都突然“不香了”。
正如组内的一条高赞回答:
焦虑的最大来源,并不是自己真的过得不好。
而是“看到别人,顿时觉得自己是个菜”。
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之一、个体心理学之父Alfred Adler,曾经这样解读每个人的烦恼之源: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他人”。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他人,也就没有烦恼了。
《奇葩说》中,辩手小鹿举过一个略显极端的例子:
“陶渊明先生,不会觉得周围的同龄人过得比他好,因为他的周围,都是菊花和竹子。”
只要有同辈,同辈压力就几乎一定存在。
“30岁还在背MK”的苦恼也来源于此:
让人焦虑的不是MK,是周围人肩上的LV。
专注自己,而非他人
同辈压力,或许不总是负面的。
上学时,每个班级总有几个成绩优异的“领头羊”,成为其他小朋友眼中的榜样。
可在失去了单一考核标准的成人社会,同辈压力带来的往往还是焦虑。
“三十岁,别人在背LV,我还在背MK,感到越来越自卑”,压力的背后藏着的也许有催人向上的动力,但更多的,是让人不断内耗的自我否定:
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处于竞争之中的人,内心一刻都不得安宁。
日剧《被讨厌的勇气》中,男主角相马,因为新来的同事“能力更强”“更加独立自主”而郁郁寡欢。
深陷自我怀疑的他,找到一位大学教授求助。
教授对他说:“你似乎将新同事视为了竞争对手,而人一旦意识到竞争或胜负,就势必会产生自卑感。”
男主大吃一惊:难道人不能和别人比较比较、不能产生自卑吗?
教授的回答是:
“健全的自卑感,并非来自与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轮椅马拉松运动员Dean Furness,就有着类似的经历。
几年前,一捆意外坠落的、320公斤重的干草,碾碎了Dean的第五、第六节胸椎,让他这辈子都无法再走路。
这场飞来横祸,让Dean一度十分非常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