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多戈斯基早就准备好了一套说辞:白棱河在兴凯湖西北以北之分支小河就是“土尔河”。在中俄《北京条约》的俄文版里有“白棱河(土尔)”字样的文字,但中文版里却没(土尔)的标注。这两个版本的条约都出自俄国代表之手,那么其用意如何也就不言自明了。成琦和景淳则提出:“遍查吉林所绘各图暨早年所存之通省全图以及上年俄使伊格纳切夫在京所进地图皆无白棱河字样”。
成琦和景淳认为:所谓白棱河可能是兴凯湖西南方向的“白珍河”或“白志河”。成琦、景淳向咸丰皇帝上奏称:中国所有地图“止有白珍河”,而中俄《北京条约》附图中也“仅有白志河”。白珍河、白志河都在兴凯湖西南方向,与湖西北岸的土尔河相去甚远。景淳在兴凯湖一带的实地勘探过程中并未发现有俄方所称的“白棱河”,遍查当时的中外地图也找不到“白棱河”这个地名。
事实上白棱河很有可能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当初清政府在沙俄威逼之下匆匆签下《北京条约》。在条约的签订过程中双方都没仔细核对地名,也可能存在沟通方面的问题使“白珍河”或“白志河”被误写为“白棱河”。勘界时俄方公然用曲解地图的方式来实现强占领土的目标:俄方坚持声称白棱河就是兴凯湖西北部的土尔河,认为应当将该地与松阿察河口直线相连为湖界。
负责勘界谈判的两名中方代表中成琦打算默认俄方的说法,然而在景淳的强烈反对下清政府还是表态称:条约和地图上没有的不能擅自改变。布多戈斯基在1859年实地勘察后亲手绘制的《中俄北京条约·附图》上面根本就没白棱河的字样,所以布多戈斯基其实根本拿不出真凭实据。俄方见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占不到便宜就索性以武力威胁:谈判期间俄方派遣了大批部队侵入兴凯湖北部。
这时的清政府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重创,与此同时国内的太平天国起义也正如火如荼。内忧外患的清政府面对俄方咄咄逼人的攻势决定对俄方的说法予以默认:在1861年6月28日签订的《中俄勘分东界约记》中兴凯湖西北角的“土尔河”被强行篡改为“白棱河”。本该在兴凯湖西南出现的国界硬生生地在地图上向北移了80多公里。就这样兴凯湖72%的面积被划入俄方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