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70年代,周总理曾自豪地说过:“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但为何一条深处太行山中的河渠也能得到周总理的赞叹?红旗渠又为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世人称作“人工天河”?

即使放在今天,利用各种现代工程机械和技术手段,开凿一条总长超过1500公里的河渠,恐怕也需要好几年时间。何况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物资极端匮乏,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太行山上,为了修一条这么长的渠道,7万人整整花了10年时间,才完成这一世纪工程。

为什么要修红旗渠?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来叫林县,1994年撤县建市),而林州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一侧是太行山万仞绝壁,另一侧是漳河河道。但由于当地广泛分布石灰岩,多裂缝溶洞地貌,造成地表水极其容易散失,地下水则深藏地下,中间有隔水层,开采难度太高。
如果翻开林州县志,映入眼帘最多的字眼就是大旱。据史料记载,从公元1436~1949这514年内,当地发生了100多次旱灾,其中大旱绝收就达到30次之多。旱灾之后就是流民失所,饥荒遍地,当地历史上多次出现“十户仅存二三,夫卖其妻,父弃其子”的惨状,更发生过不少“人相食”的人间悲剧。
早年间,林州到处传唱“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的民谣。这是林州当地干旱缺水的真实写照。

林州市被太行山包围,西侧是万仞绝壁,东侧是低山丘陵,中间虽然是盆地,但盆底自西向东倾斜,满布如漏斗般的石灰岩,根本无法积蓄雨水。
虽然南北两端都有河流,尤其是北面有漳河,但大多是季节河,河床坡陡,流径短促。一到雨季,就容易形成山洪,冲毁农田作物。但到了冬春两季,便时常干涸断流,一滴水都没有。

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庄稼活不成,人们吃不饱,就要闹饥荒。许多人要到离家十里之外的地方去挑水吃,一年洗不上一次脸,更别说洗澡和灌溉了。
为了解决居民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在党代会上提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5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决心在太行山腰修建引漳入林工程,把从林州北端流过的浊漳河河水引入盆地,从而彻底解决用水困难问题。

修建红旗渠有多难?
当时新中国建立才十几年,正是群情激昂,百废待兴的年代,大家都充满了理想和干劲,尤其是饱经干旱之苦的林县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