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建。第一批37,000多名当地百姓,组成了庞大的施工队,进驻太行山,开山凿洞,打算大干三个月,赶在五一劳动节前通水。
要引漳入林,必须解决5个问题。
一是当时全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特殊时期,林县也不例外。
二是财政只有300万储备资金,但工程预算初步估计要7,000万。
三是全县只有3,000万斤粮食,根本无法维持供应。
四是修渠技术问题难以解决,全县当时只有28个水利技术人员,最高学历不过中等技术学校毕业。
五是引水路途遥远,为保证水量,必须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内修坝。

但是他们低估了红旗渠修建的难度,要知道当时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物资都非常紧张,他们除了人手充足以外,其他什么都缺。
红旗渠总投资12504万元,国家投资4,625万元,剩下的7,878万元,全部由林州自筹。为了筹到资金,当地发动全县人民外出打工,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只要能挣钱,挣了钱都回来修河渠。
买不起水泥就自己建水泥厂,不懂现代技术,就用土办法,就地取材,就地烧制。整个工程使用了6705吨水泥,其中有5170吨是自己生产的。
水泥是这样,钢筋、炸药也是这样。从外面拿不到物资,只能用劳动人民的智慧,靠自己的土办法,一座山头一座山头的削过去,一条隧道一条隧道的打过去。

前后投入7万人,每人每天只有1.5斤口粮,且大多是玉米面和红薯干等杂粮。到了后来,粮食供应不上,每人每天不到6两口粮,只能在食物中加入野菜和树叶充饥。
面对如此艰难恶劣的环境,英雄的林州人民克服所能克服的一切困难,前后花了10年时间,铲平1250座太行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了12,408座各种建筑物。
如果把红旗渠挖出来的土石方,砌成二米高三米宽的墙,可以贯穿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新的“万里长城”。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7万人依靠两台水平仪和一台经纬仪,再加上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硬是在10年时间修出了引水1500公里的大工程。整个红旗渠分为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和斗渠,全长1500余公里。另外,还有分散到各个农田的农渠4280一条,总长超过2488公里。
这中间涌现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几乎无法诉说。在10年间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红旗渠的修建彻底解决了当地的干旱问题,是人类史上的工程奇迹,更是中国劳动人民以大无畏勇气,挑战自然的民族精神象征。而这种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