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称奇的是,年愈八旬的母亲,为了打消儿子在家侍奉的念头,竟然提出了要和儿子一起出游的想法。徐霞客的众多驴友中,又多了一个特殊的名单。
追本溯源,旅游学家的人文情怀
38岁这一年,徐霞客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在家守孝三年后,徐霞客彻底放开了脚步。“不计程亦不计年,旅泊岩栖,游行无碍”,南下福建的金斗山和玉华洞,再往南来到了广东的罗浮山。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的罗浮山,更因苏轼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而名,徐霞客自然不会错过。
出闽南,入广东,循着“余志在蜀之峨眉,粤之桂林,及太华、恒岳诸山;若罗浮、衡岳次也;至越之五泄,又次也”的信条,徐霞客除了川蜀峨眉未能成行,其他地方都留下他的足迹。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年过五十后,多年的长途跋涉,已经让徐霞客劳神伤力。人生的最后四年,开启万里遐征,狂飙突进。
在阳朔欣赏山水,在云贵参观瀑布,更难能可贵的是,徐霞客对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提出了超常的见解。尤其是对长江发源地,打破以往“岷江导江”的说法,提出了长江源头在昆仑山南麓,金沙江才是源头的主张。而对于石灰岩、溶洞的描述,徐霞客更是全凭目测步量,比西方早一百年有了科学的记录。
后记
“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这是徐霞客对自己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理写照。他的《徐霞客游记》更是被后人称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