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断断续续中,地名探究来到了第三个系列——江苏。写山东的时候,失之庞杂,罗列了太多;写河南的时候,慢慢沉淀下来,做好地名本身的事情;江苏这个系列,将更加地名本身,寻找与地名有关的由来,以及沿革之中的故事。学,然后知不足,在路上,雨未歇……
相传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有子昌,古公亶父认为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于昌。
泰伯、仲雍是两位孝子,他们为了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逃避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并随乡入俗,自行“断发文身”。表示他们已是荆蛮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继位了。
他们的这一义行,以及他们带来的周族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吴的“勾”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勾吴即吴。勾吴也被写为匀吴)。
从泰伯起十九传至寿梦继位称王(前585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随着吴国的崛起,梅里的都城已日益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了,而太湖东北岸的有一处风水宝地——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
寿梦二十五年(前561年),正式将都城迁至这里。并经过多年的不断经营,具有相当规模。可是由于史籍没有记载,当时城址已无从查考。
直到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
这座城池,设有八门——阊门(破楚门)、姑胥门、蟠门、蛇门、缪门、干将门、巫门、望齐门。
这座城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苏州了
得名由来
苏州之名始自隋朝——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
苏州城西有姑苏山,苏州的名称始此,而姑苏山之名则得自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
姑苏台
姑苏台又名姑胥台,在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姑苏台遗址即今灵岩山也。公元前505年,始建于吴王阖闾,后经夫差续建历时五年乃成。
“阖庐起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三百里。”吴王夫差复加高而崇饰,“台上别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吴郡志》
“姑苏”二字,则有些扑朔迷离,其也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姑苏”即为“勾吴”,姑苏之名还是源自吴地最早的地名。
《苏州府志》(明朝卢熊)上说:“故胥台,台因山名,合作胥,今作苏,盖吴音声重,凡胥字皆转而为苏,故后人直曰姑苏”。
▲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