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是江苏省地级市,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港口、风景旅游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春秋时称为宜邑或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隋唐时设润州,北宋之后称为镇江。刘备招亲、水漫金山等故事广为流传,《昭明文选》、《文心雕龙》等巨著成书于此。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才士名贤地镇江留下佳作无数,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成为千古绝唱,。镇江也是《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广州起义总指挥赵声、联想主席柳传志、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等人的故乡。
镇江市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港口、工贸和风景旅游城市,总面积3840平方公里,是江苏最小的城市,常住人口320万。镇江下辖丹阳、句容、扬中3市及丹徒、京口、润州3区,素有“城市山林”之称,市区绿化覆盖率42.4%。镇江整体地形上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大部分地区属宁镇—茅山低山丘陵。北部沿江分布着心滩、洲滩以及冲积平原;南部为低山残丘,自西向东分布着五州山、十里长山、观音山等,东郊零星分布着汝山、横山、京岘山等残丘;城区主要有金山、焦山、北固山、云台山、象山等低矮孤丘,总体上呈现为一水横陈、连岗三面。
西周时期镇江为宜地。春秋时镇江称为“朱方”,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长江、淮河,镇江位于邗沟与长江交汇处南岸,形成南北交通的主要渡口之一。吴国被越国所灭,改朱方称谷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见谷阳形势雄险,有王者之气,遂命3000赭衣囚徒凿断京岘山,以破王者之气,并改名为丹徒。东汉末年,浙江富阳人孙钟迁居丹阳司徒钟离村,他就是孙坚他老爹、孙策和孙权和爷爷,赤壁之战后,孙权在京口临江的北固山居高临下建造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京城”,从此镇江有“京口”之称。在南北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北府兵,大本营就设在镇江,北府兵是东晋抵抗北方政权的尖兵,曾在肥水之战中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前秦符坚,也是刘裕北伐和取代东晋的基本力量。
589年隋灭陈,改丹徒县为延陵县,595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设置润州。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镇江形成一个繁盛的航运与商业城市,不亚于同期的扬州、淮安。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升润州为镇江府,镇江名称始于此时。
北宋靖康之难发生后,金兵攻陷中原,大量中原人口逃难南渡到镇江。抗金名将、爱国词人辛弃疾曾任镇江知府,在镇江留下大量的作品,既有‘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无奈,也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
在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攻占镇江,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签约,镇江之战是鸦片战争中决胜的一战,也是鸦片战争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1861年镇江知府与英国参赞订立开辟镇江英租界的约章,镇江开后,在19世纪下半叶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航运与贸易中心。清光绪34年(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从镇江穿城而过。
1929年南京被确定为中华民国首都,江苏省会从南京迁至镇江,1929年至1949年镇江为江苏省政府所在地(1937年—1945年镇江沦陷期间,省政府迁往苏北)。解放后设镇江专员公署,辖镇江市和10个县,镇江为县级市和专署所在地(其中1958年—1959年专署迁至常州,改称常州专员公署)。1983年镇江市改为省辖市,辖4县2区。后来丹阳、扬中、句容先后撤县设市,丹徒撤县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