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进步,睡眠监测设备正朝着便携式、可穿戴的方向发展,互联网+智慧医疗之势迅猛发展!2014年初,以医院搬迁新址为契机,全新的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在天津市胸科医院正式成立,配备了多套国际领先的睡眠监测仪,以及数十台各型无创呼吸机。赵晓赟教授表示,除了极特殊病因引起的睡眠呼吸疾病外,目前,国际上对于OSAHS的治疗方式包括呼吸机治疗、外科手术、口腔矫治器等。在这一领域,自己也在不断探索。并且通过义诊、自建睡眠健康网站、公众号sleep、广播电视台等多种途径,大力开展睡眠呼吸疾病的科普教育。
2019年,赵晓赟教授承担了科技部 “面向复合呼吸支持的智能融合气道正压通气SPAP呼吸机”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他表示,这种智能呼吸机有三大优势,一是将实现自动化调节,不仅比人工调节更精准、更及时,还能简化医务人员工作;二是操作简单,降低医务人员工作难度,方便非呼吸专业医生开展工作,从而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三是能即时反馈患者问题,医生可通过远程控制,及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目前,赵晓赟教授参与研发的SPAP智能呼吸机,除了已在多家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广泛临床应用外,还捐赠给新冠肺炎的定点救治医院天津市海河医院和湖北恩施州中心医院,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晓赟教授参与研发的智能融合气道正压通气SPAP呼吸机已广泛临床应用并捐赠给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用于重症患者的救治
“医工结合,我们一直在做!”赵晓赟教授进行了“实现间歇性气道阻塞OSAHS动物模型的实验教学设备”的研制,通过模拟呼吸暂停的过程,让实验动物真正发生气道狭窄甚至梗阻,完善了OSAHS动物建模的病生理学机制。该项目成功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后,基于此建模平台,赵晓赟教授又开展了OSAHS间歇性气道阻塞与胸腔压力波动的相关性、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胸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化应用研究,申请了10余项专利。并且作为国内唯一专家,参编了睡眠呼吸疾病合并高血压的一项国际指南的制定。
赵晓赟教授的苦心钻研也换来了科室的不断壮大,睡眠中心现有3名全职医生、4名轮值医生和多名进修医生、研究生,共设有10余台睡眠监测仪,每年可开展2000余例睡眠监测,除解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的需求外,还承担了心内科、胸外科、心外科以及周边医院和周边地区患者的需求。2020年,天津市胸科医院睡眠中心获批为国家PCCM睡眠医学单修基地,“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认可!这几年,科室吸引了很多外省市的同道专程前来学习,并且也帮助多个省市的医院建立了睡眠中心。睡眠呼吸疾病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中比较年轻的亚专科,在我国发展了30余年,正处于需要进一步宣传、提高的阶段。未来,我们还将结合医院的特点,不断延展睡眠呼吸学科的广度与深度!”展望未来,赵晓赟教授内心充满憧憬。
2018年,由赵晓赟教授牵头,与国内多家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创建了“深呼吸联合实验室”,并担任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三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呼吸危重症、睡眠呼吸疾病的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开拓研究。2021年,赵晓赟教授又受聘为天津大学医学部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成为天津市胸科医院最年轻的博导,并在新一轮的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扛起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的人重任。